首页>收藏·鉴宝>一品一鉴一品一鉴

《七月》杂志重庆复刊的日子

2016年04月21日 09:58 | 作者:胡平原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现代文艺期刊《七月》由胡风主编,七月社编辑兼发行,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民党统治区最早创办的进步文艺刊物。

《七月》杂志目录

《七月》杂志目录

《七月》周刊于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至9月25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同年10月16日,《七月》半月刊在武汉创刊,后来因战火临近武汉,停刊一年,于1939年7月转至重庆继续出版,由半月刊改为月刊。此后因条件困难,每期往往间隔2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问世。1941年9月出版第七集1、2期合刊后,迫于“皖南事变”后日益险恶的形势而停刊。

本文记述的,是《七月》杂志在1939年7月复刊后至1941年10月再次停刊期间的故事。

“重在读者面前出现”

由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是抗战文艺刊物,作品形式有短论、散文、通讯、特写、诗歌、小说以及文艺理论等。1938年7月16日休刊,1939年7月才在重庆正式复刊。《七月》杂志的社址,也迁到了重庆武库街(今重庆民生路)。

《七月》杂志最先为周刊,后改为半月刊,每月逢1日和16日出版。之后将第1期至第6期合称为第一集,第7期至第12期为第二集,第三集同样共6期。从第四集起,也就是复刊后的《七月》杂志在重庆出版,改为双月刊,第四、五、六集各包含四期,即总第19期至第30期。第七集仅出第1、2期合刊,于1941年9月出版。

在重庆复刊后的《七月》杂志第四集第1期(总第19期)上,“七月社”发表了《愿再和读者一同成长》一文。文中,杂志回顾办刊经过时说:“《七月》,1937年9月11日在敌人炮火下在上海发刊,但继刊了三期以后,就不得不转移到汉口,由周刊改为半月刊,在10月16日又与读者相见。”“当保卫武汉的战争紧张了的时候,办刊人力不从心,不得不终止,迁延至今重在读者面前出现。”

报道抗日战争的杂志

《七月》杂志很有抗战特色,它大量报道抗日前线、解放区、八路军、游击队的消息。例如刊登在第1期的端木蕻良写的《记孙殿英》,路方的《走向战斗着的黄土层上》刊登在第2期,东平的《叶挺印象记》刊登在第3期,柳林的《一支游击队的发生》和李林的《鸟视晋西北》刊登在第10期。

这些通讯报道,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记叙了抗日将士的英雄事迹,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游击队深入敌后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情形。例如奚如在《从山西寄到武汉》中,记叙了他和丁玲以及抗大的学生、平津流亡师生一起,组织了一个直属八路军总政治部的战地服务团,徒步从延安出发,渡过黄河到了山西开展宣传工作的情况。同样刊登在第5期上,西圣写作的《关于八路军的种种》,报道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打了胜仗和老百姓夸奖八路军,拥护八路军的热烈情景。沙丁的《游击战》一文,以亲眼目睹的冀中游击区的紧张而艰苦的斗争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反动派诬蔑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谎言,讴歌了八路军的忠贞和英勇。

《七月》杂志还刊登有许多陕北通讯,直接报道延安的消息。例如第5期《我们怎样生活的》报道了延安印刷厂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形。第12期聂绀弩的《延安的虱子》,写了徐特立、何思敏、成仿吾等人的艰苦生活和乐观情怀。第21期周而复的小说《开荒篇》,描写延河边上开荒生产的一个生动侧面。

无论是休刊前,还是在重庆复刊后的《七月》杂志,始终保持着它一贯的特色,即一面公开发表陕甘宁边区作家的来稿,一面刊登国统区进步作家的力作。刊登在第四集第1期(总第19期)的曹白作《在敌后穿行》和丁玲的《警卫团生活小景》,赞扬了八路军和游击队;绿川英子的诗作《失去了的两个苹果》,号召日军士兵参加反战同盟;另有3篇特写,记录了日军轰炸重庆的滔天罪行。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七月》杂志 重庆复刊 胡风 文艺刊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