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闻逸事藏闻逸事

在传承中发展 在创新中提升

聚焦少数民族文艺繁荣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2016年07月04日 08:41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新闻背景:

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文艺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对于增进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2016年5月到6月间,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组织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就“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赴湖南、云南两省实地考察。委员们细致走访座谈,认真研究各民族地区提供的翔实材料,在广泛深入了解基层少数民族文艺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集中关注少数民族文艺逐渐流失、文艺资源利用不足、文艺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找准少数民族文艺繁荣发展的着力点?记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采访。

矮寨小学苗鼓

矮寨小学苗鼓

20160704083847

载歌载舞的傈僳族青年

载歌载舞的傈僳族青年

护住少数民族文艺的根脉

从湖南的桑植民歌到苗鼓,从云南的纳西古乐到哈尼古歌,还有那欢快灵动的各族舞蹈,为期11天的考察中,委员们走进苗族、土家族、彝族、哈尼族等多个少数民族村寨,实地体验、考察少数民族文艺。不同的地方,在感受和赞叹的同时,却也总有一丝相同的忧虑——少数民族文艺生存状况堪忧。

这个忧虑来源于村寨中所见的景象:年轻人少,老年人和儿童多,空巢化现象突出。“我们看到一些村寨里能唱民歌的多是老头老太太,自己民族的母语爷爷会听也会说,爸爸会听不会说,到了孙子这一辈就不会听也不会说了。比如纳西族的东巴文,现在还有多少人懂?”艾克拜尔·米吉提委员担心的是,虽然社会教育水平逐步提高,但民族母语却逐渐消亡,少数民族艺术是以语言为依托的,伴随着农村传统文化的势弱,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艺受到很大影响。

少数民族文艺根植于传承千百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多在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等基础上形成,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艺术形式,并深深融于他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在考察组副组长王学仁委员看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艺,必须首先认清所面临的新形势。“所谓新形势,指的是目前传统文化受到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现代文明的冲击,本是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传统艺术,日益成为表演道具,如果不加强保护,慢慢就消亡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如同树木断了根脉缺少滋养,会慢慢枯萎一样,失去了传统和生活的土壤,民族文艺也会慢慢消亡,只有护好根脉,不断传承,才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考察组组长王正福委员认为,少数民族文艺的繁荣发展必须重视保护和传承,传承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应结合实际情况在体制机制上予以保障。

由于少数民族文艺形式太丰富、种类太多,从保护的角度来说有轻重缓急之分,尚绍华委员建议,把已经濒危的少数民族艺术非遗项目保护放在首位,为传承人提供资金和环境,有些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新手段记录。黄明荣委员与才让委员也建议,利用现有先进的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通过录音、全息摄影等方式,全面记录老艺人的歌曲、舞蹈等艺术形式,保存固定下来,逐步去发掘、研究、传承。

“我现在已经联系了北京的一些专家,用先进设备录下我父亲会唱的民歌,从我们普米族开始,希望慢慢辐射到怒江其他的少数民族。”茸芭莘那委员来自怒江大峡谷,是著名的青年歌手,在她心里,自己唱的是祖先留下的声音,唱到中国、唱到世界,“民族文艺的发展一定要可持续,首要是保护,让传统文化不丢失,今后才有更多发展。”她说。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艺繁荣发展 着力点 传承 创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