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张志勇:勿以高考论英雄

2016年07月13日 09:05 | 作者:张志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以高考论英雄,这种精英教育的高考功能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一种“异己”力量。

这让我想起了拜物教。这是把某种物当作神来崇拜的一种原始宗教。在原始社会中,原始人由于对自然现象缺乏理解,以为许多物体如石块、木片、树枝、弓箭等具有灵性,并赋以神秘的、超自然的性质,以及支配人的命运的力量,从而形成了拜物教。

走出“高考拜物教”,挣脱“高考”以及由此形成的这种片面的教育政绩观对教育的统治,迫切呼唤全社会教育理性的回归。

这让我想起了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的精辟思想。他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走出“高考拜物教”这一影响、束缚、制约我国教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异己”力量,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教育理论勇气,运用我们的理智,正确认识高考的功能。

今天,全社会关注高考、支持高考、理解高考是好事,但是,围绕高考的一系列非理性认识必须进行清理。

高考关乎人的命运,但高考并不能决定人的命运。

高考的成功并不等于人生的成功,高考的根本意义就在于为不同的人提供其适合的高等教育机会。

高考重要,但高考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更不是教育的根本。

高考升学率关乎教育质量,但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追求高考升学率,而是为了促进每个人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从教育的终极意义上讲,赢得发展比赢得高考更重要;一个人一旦赢得了发展,就一定会赢得高考。

归根到底,评判高中教育是否成功,并不是高考本身,而是要看其为人一生的成功奠定了什么样的基础。

走出“高考拜物教”这一影响、束缚、制约我国教育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异己”力量,需要我们以极大的教育启蒙勇气,运用我们的理智,开展一场教育思想解放运动。

从政府层面讲,各级政府兴办教育要彻底走出为少数学生升学服务的“精英思维”的束缚。政府举办教育绝不是为少数人升学,更不是为少数人升入重点大学服务的。判断一个地方教育健康与否、成功与否的标志,是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的保障水平和每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水平。

从社会层面讲,全社会要尽快走出争相为第一名喝彩的“状元思维”的束缚。热炒“高考状元”,比拼“北清率”“一本率”,这种只为少数人的成功喝彩的教育思维,一方面,在全社会助长了应试教育的政绩观,催生了愈演愈烈的非理性教育思潮,恶化了全社会的教育环境;另一方面,不承认学生的差异,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生的成功,只承认少数学生的成功,将大多数孩子打入失败者的行列,恶化了学生的成长、成才环境。

从学校层面讲,学校教育要走出一切围绕考试升学运转的“应试思维”的束缚。学校教育应该有基本的教育理性,学校不是为应试而存在的,学校教育存在的终极意义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育人永远是学校教育最神圣的使命,否则,学校也就失去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学校教育应该有基本的法治意识,必须遵循宪法所确立的国家的教育宗旨,必须遵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否则,学校就失去了培养现代公民的资格;学校教育应该有基本的科学精神,必须尊重教育规律,必须依靠教育科学,否则,学校也就失去了现代精神;学校教育应该有基本的底线思维,学校在追求升学功利时,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发展、长远发展为代价,否则,学校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正义。

从家庭层面讲,家庭教育要走出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龙凤思维”的束缚。这种思维的最大危害在于:把教育当作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工具,把孩子考试的成功当作孩子人生的成功。这种思维让家庭教育患上了“近视症”,孜孜以求的是孩子在考场上的成功,而忽视了孩子最可宝贵的“成人教育”:品格、能力、个性、创造性……从“龙凤思维”到“成人思维”,这是中国家庭教育转型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教育的最大希望!必须承认,今天的时代,今天的父母,已经具备家庭教育回归理性的条件。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张志勇 高考 GDP 高等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