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言恭达:对书法艺术教学的思考

2016年08月01日 08:58 | 作者:言恭达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中国书法凝聚着几千年来中华的内足文明,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诉求。今天所谈到的书法艺术,不仅仅是创作作品本身,更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传承。汉字书法是中华文化的基因,若基因改变则预示着中华文化性质的改变。因此,在今天键盘时代,传播民族的书写状态,掌握书法知识,增强审美能力,追寻文化理想是传承中华文化功在当代、泽被千秋的大事。

C20160801005-zx9


C20160801004-zx9

言恭达

书法进课堂是将汉字书写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具体体现。将书写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小学课堂,对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审美能力和文化品格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书法进课堂,对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常说,中国人的典型生活就是礼乐生活,中华文明是内足文明,敬畏民众、敬畏传统、敬畏文化、亲近自然,这种文化需要多种形式与多种层面的人文教育,形成一代又一代的民族集体记忆。因此艺术教育、美学教育是少儿培养十分重要的一环。

我从全国政协书画室赴青海调研“书法进课堂”的过程中,深感弘扬书法艺术任重而道远。

“书法进课堂”的“三教”(教师、教材、教学)中,教师无疑是最关键的。书法是一门极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要通过“口传心授”“手把手传承”的方式进入教与学。因此,关于书法艺术师资培训已迫地眉睫。中小学书法,一是重在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二是重在汉字书写技法的传授,三是重在审美意识的培养,四是重在文化品格的确立。书法教学必须体现中华文化美育教育的品行与性质,通过临摹与讲授历代经典碑帖,讲授技法,坚持技艺传授与人文修为相结合。这就是“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必备条件。高一点说,要以艺理带动艺技,以审美升华精神。传授技法,须以书法艺术的本体与美学原理为底蕴,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技能素质,尤其是创造素质为核心,逐步使学生从临摹性进入创造性。

当下,如何深化推进和科学引领书法艺术走进学校,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一,书法进课堂的终极目标是中华民族书写生活方式的传承,是中国文化审美教育的新时代特质的建立与完善。

第二,书法进课堂的必由之路是国学进校园。因此,“国学”基础知识的传输与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学生学习书法的两项必不可少的任务。国学的推广与传导应是社会、学校、家庭与学生四个层面的互动、互鉴与互导,其中家庭层面显得十分关键,要让广大家长在家庭中与学生“陪读”并收益,且与社会文化融通与整合。

第三,书法进课堂的当下瓶颈是师资的缺乏与书法教学规律、评价体系研究的不足,即:谁去教?怎么教?据有关方面统计,全国现至少缺40多万中小学书法教师。试想,政府要一下子解决40多万编制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必须以创新思维来化解此难题。因此我以为,中小学书法师源拟以语文教师为主体,进行专兼职相结合的书法教师队伍的培养、训练与启用:一是尝试解决有编制的具有书法文化素养的语文教师与美术教师的书法教学专业职称。二是各地书法进中小学讲堂,宜纳入当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实施中,即政府购买服务,通过规范考核并制定相关规则,吸收社会上各级有教学水平的书法协会会员专业人才兼职受聘为一校(或数校)书法教师。此可先试行再推广,逐步完善机制。当然社会兼职施教要有“准教制”和“考核制”,要建立全国专兼职书法教学的督导评估机制。此外,要从学理上探索中小学书法的教育规律,落实艺术本体与现代教学制度和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与方式。时代在前进,“互联网+书法”应在书法教学上发挥更大更好更切实际的教学模式与传导方法。

第四,中小学书法学习的核心引力在于我国当代高等师范及中等师范书法教育和国学教育的全面提升与师资培养的完备性。

对于书法艺术的弘扬,我们需要的不是诱人的口号,也不是单一的热情,更不是急功近利的“市场化”,我们需要正视全国发达和贫困地区出现的各类问题,因地制宜,因势而动,以创新管理机制的大智慧和踏踏实实的新举措去开创互联网时代书法艺术走进课堂的新格局。文/言恭达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言恭达 书法艺术教学 中国书法 书法进课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