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大二实习”背后的双重危机

2016年09月19日 10:53 | 作者:朱昌俊 | 来源:光明网
分享到: 

这个中秋节,位于西安市长安区的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部分大二学生过的忧心忡忡,因为放假前收到老师通知说即将去江苏的工厂“实习”,让他们提前做好准备。(9月18日《华商报》)

按照校方的回应,让大二学生去外地不同的单位,不是实习,而是一种认知实践,是想安排2000多名大二学生通过实践提前对职场、对社会有所了解,以增加学习的压力和动力,适当给孩子们一些危机感和紧迫感。这种出发点似乎并无破绽,但问题在于,连专业课都没上,就这样把学生推向工厂,到底能得出怎样的认知?

结合以往的新闻来看,职业院校的学术提前进入工厂“实习”的现象并不少见。去年,有媒体就曾报道,目前在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工人其实都是一些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工”。据媒体报道,类似这种顶岗实习的“学生工”,其实并不违规。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曾印发了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其中就涉及这类在校生到企业实习生产同时获得劳动报酬的情形。但规定中同时明确了“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内容。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安排大二学生实习似乎符合规定,但“一个月480元工资”是否称得上是“合理的实习报酬”却严重存疑。与此对应的是,媒体此前的报道透露,学校每送一个学生到工厂上岗6个月,学校通常能从工厂拿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现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过8000元”。若这一信息属实,则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所谓的实习,不过是校方与工厂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易。那么,在家长和学生报考学校之前,校方是否提前告知了这一“培养”模式?

长期以来,包括不少学生和家长在内,似乎已经认定,在就业压力客观存在的今天,学生越早进入“实习”阶段,就越容易适应未来的就业与竞争。特别是在职业技术学院,这种认知或更为强烈。多数职业院校的实习安排,都能获得学生的“无条件”认同,与此社会心态或不无关系。

然而,且不说提前进入“工作”状态的学生,是否真能获得想象中的竞争力,这种认知也大大窄化了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内涵。一来,技能传授仅仅只是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它还包括对于人的价值观、身心的全方位塑造,若把职业教育完全等同为学一门专业技术,又何须进入专门的大学?二来,任由学校与工厂之间以交易的形式安排学生实习,只会令职业教育更为功利化和浮躁化,当职业院校只是充当了“实习”中介所的作用,职业教育拿什么来获得正名?又何以培育真正现代的产业工人?

而当企业用工荒被大批提早进入工厂的“实习生”来弥补,也在客观上扭曲了正常的市场用工需求和劳动价值。既不利于倒逼一些粗放式增长模式的工厂的转型升级,也延缓了经济结构性危机被发现和应对的过程。

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安排学生“大二实习”或只是当前“学生工”现象的一个缩影。它揭示的或是职业教育与当前市场用工领域中的双重危机。正常的职业教育本应该是要为产业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技术和人才支撑,然而,当职业院校的学生过早成为“实习生”,却很可能只是再一次为企业提供了“廉价劳动力”,这与职业教育的初衷和产业的发展升级需要恰恰是背道而驰。对此,相关监管部门不能不有实质性的干预措施。(朱昌俊)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西安城市建设职业学院 大二实习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