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古代书法鉴定之我见

2016年10月09日 17:44 | 作者:杨淅羽 |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主要依据(包括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

时代风格:这是与所处时代的政治背景、宗教信仰和社会发展状况及人文环境等分不开的。所以任何书画作品都不能脱离它的时代特点,当然这其中既有共性也有其局限性。

书法的时代风格主要体现在诗文内容,书写习惯,字体书风,避讳字以及措辞等方面。例如在唐代以前,人们都是席地而坐,或站立或坐于床榻上,一手执简、纸或绢,一手执笔,进行胸前悬空书写,后来又扶在案几上书写(图一、图二)。到了宋代,高脚桌椅才开始普及但由于书体并没有严格的限制,很多书法家还都是悬肘书写。明清时,由于科举考试制度的日益严苛,台阁体(馆阁体)大肆盛行,此时对楷书书写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书写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

zaiart_ops_images-32537790703afe53872b7a9e3fd78b96

《女史箴图》局部 图一 《北齐校书图》局部

《女史箴图》局部 图一 《北齐校书图》局部

zaiart_ops_images-0902291ac30cde1e9dfe54d297225db2

传唐王维(伏生图) 图二 五代卫贤《高士图》

传唐王维(伏生图) 图二 五代卫贤《高士图》

关于字体和书风的演变,也有其遵循的历史脉络:秦朝统一以后,秦相李斯统一了文字,将之前的大篆变为易于书写的小篆。隶书的出现虽然早于小篆,但到汉代才得到普及。《曹全碑》(图三)刻于东汉中平二年,体现了隶书方头燕尾、流畅波磔的特点,堪称隶书完美典范。而真正确立汉隶标准的是东汉大书法家蔡邕,他主持刊刻了以五经文字为内容的《熹平石经》(图四)。

图三《曹全碑》拓本(早期的隶书,结字偏扁,撇短捺长,捺笔波磔较大,燕尾之势明显)

图三《曹全碑》拓本(早期的隶书,结字偏扁,撇短捺长,捺笔波磔较大,燕尾之势明显)

图四《熹平石经》石刻(结字变方正,撇笔拉长,捺笔波磔,似八分书,仍有燕尾,初具楷书意味)

图四《熹平石经》石刻(结字变方正,撇笔拉长,捺笔波磔,似八分书,仍有燕尾,初具楷书意味)

到了魏明帝时,太傅钟繇以善八分书而著名,他将八分书不断的整理规范后,建立了楷书法则,后人称之为“楷书鼻祖”。传世作品有后人摹拓本《荐季直表》(图五)。随着纸的出现,书写也日渐普及,人们为书写迅速,“赴急之书”应运而生,也就是字字不相连的章草(隶书意味的草书),同时随着楷书的普及,东汉张芝将章草变为前后相连,一笔而成的今草(图六),并流传至今,被后人推崇为草圣,对后世王羲之的草书影响深远。

图五钟繇小楷《荐季直表》(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捺笔仍有燕尾之势,仍存隶分的遗意)

图五钟繇小楷《荐季直表》(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捺笔仍有燕尾之势,仍存隶分的遗意)

图六张芝草书(笔画简省,笔意绵连,一气呵成之势。将字字分开的章草变为今草)

图六张芝草书(笔画简省,笔意绵连,一气呵成之势。将字字分开的章草变为今草)

在晋代王羲之的成就也最大,被尊为“书圣”(图七),与其子王献之并称二王,后世很多书法家都宗二王书风。南北朝时期,南朝推崇二王书风,而北方则却以用笔方折,雄壮朴拙的碑刻书体传世,称为北碑(魏碑)。郑道昭是魏碑体的鼻祖,在当时与王羲之齐名,

有“ 北郑南王”之称,也被誉为“北方书圣”(图八)。到了唐代,建立了真正的书写法度,此时的楷书才真正普及。初唐四大家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薛稷是最为重要的。唐代也创立了颜、柳、欧三种书体,为后世所效法(图九)。

图七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章法自然,气韵生动,提按分明,错落有致,其“之”字就有多种写法,真可谓变化多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图七王羲之行书《兰亭序》(章法自然,气韵生动,提按分明,错落有致,其“之”字就有多种写法,真可谓变化多端。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图八郑道昭《郑文公碑》(书风有篆书的圆转,又有隶书的方折,兼具行书的纵逸。方圆兼备,变化多端。属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

图八郑道昭《郑文公碑》(书风有篆书的圆转,又有隶书的方折,兼具行书的纵逸。方圆兼备,变化多端。属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

图九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此时楷书,结构方正,结体饱满,笔力雄厚,挺拔开阔)

图九 颜真卿楷书《多宝塔》(此时楷书,结构方正,结体饱满,笔力雄厚,挺拔开阔)

编辑:邢贺扬

1 2 3 4

关键词:书法 鉴定 书写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