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记·工作记·工作

吴淑娴:重视大学生公共性教育供给

2016年10月26日 10:13 | 作者:吴淑娴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享到: 

供给侧改革:

提升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实效性

要改善大学生公共性教育供给与需求不匹配的现状,应该激活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双方的积极性,深化教育题材和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和体系,化解和疏通供给侧的难题,全面提升教育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才能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一,吸纳多元公共性教育主体,形成公共性教育合力。

高校、家庭、社会只有切实站好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岗位,尽职尽责,合力育人,才能实现教育主体多元化,联合培养具备公共性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从教育供给主体来看,高校的教师要切实把好大学生公共性教育供给第一关,具体做到:重视公共性理论相关研究,有意识地将公共性知识带进课堂、带入学生日常的班级、社团等活动中,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去培育大学生的公共性;掌握大学生群体中性格、年龄、民族、宗教、学习情况等差异特点,因材施教,实行多样化和全方位的公共性教育,切实保证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坚定教书育人职责,主动与学生家长、政府、企业等建立良好联系,搭建大学生公共性教育和合作培养平台,形成教育合力,使公共性教育达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效果。

作为家庭方,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充分重视和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公共性的教育中。一方面,平日通过电话、网络、寒暑假交流的过程教育孩子要有社会责任感,多参与志愿者活动、班级社团活动等,有意识地感受社会中的公共性存在,同步提升自身的公共性品质;另一方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启发孩子自觉培养公共意识,锻炼公共行为,最终帮助孩子塑造公共性人格。

社会作为大学生走出校门后的大熔炉,对待这一特定群体,要特别给予关注和帮助。要用良好的公共性道德风尚感染年轻人,使他们在岗位锻炼中受到良好的公共性道德氛围感染,从而树立起正确的待人待物观。

第二,整合多样教育资源,创新公共性教育内容。对待公共性教育内容的创新,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从中国语境阐释好公共性理论的中国话语。具体要做到:

从传统道德文化中吸收灵感,探寻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当中与公共性理论相裨益的文化素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出一套传统的、民族的、中国特色的公共性教育内容;要切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宗旨,基于当前中国社会公共性缺失的现状和根源设计教学内容,提取典型的因公共性缺失而危害社会的例子放入教材中,使得教育题材丰富生动;要结合当前世界发展形势,在公共性教育过程中有意培养大学生由人际社会的“公共性”感悟到对待国际格局的公共胸怀和眼光。

第三,激活多向教育路径,优化公共性教育环境。对于大学生公共性教育路径的整合,应该与时俱进、逐渐达到多向度教育的格局,营造公共性教育的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以环境的熏陶来感染和塑造大学生的公共性品质。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公共性教育一定要占领微博、微信等小微教育平台,选择优势资源打造大学生“公共性”的教育阵地。要着力打造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专门培养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素质基地,为即将走上社会的大学生提供强化公共意识、公共行为的机会,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家校联合、党团活动、志愿者等多种形式的教育路径都应该补充到大学生公共性教育的路径中来。高校、家长、社会在多向路径中要择优选择符合大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路径,遵循教育规律,循序渐进达到教育实效,共同为大学生打造一个良好的、全方位的公共性教育环境。

作者: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吴淑娴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吴淑娴 大学生公共性教育供给 实效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