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藏界人物藏界人物

程淑美:一花一世界

2016年11月01日 10:40 | 作者:步雄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在北京市文化局举办的一次中国特种工艺展示活动上,几位“燕京八绝”的传承人正在展示景泰蓝、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等绝技。展示花丝镶嵌技艺的那位面如满月、慈祥谦和的老大姐,就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程淑美。程淑美从事花丝镶嵌设计、制作已有四十余年,曾被北京工美集团总公司评为“新产品开发先进工作者”。她的作品《白衣大士》、《白衣观音》、《童子拜观音》等曾获得全国工艺美术评比百花奖、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北京工艺美术评比精品奖等诸多奖项。她独创的“程氏花丝”是北京工艺美术界首批以姓氏命名的艺术流派。程淑美的名字与北京花丝镶嵌合璧,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塑泥稿(设计阶段,制作时要以此为标准)。

塑泥稿(设计阶段,制作时要以此为标准)。

程淑美在指导学生。

程淑美在指导学生。

花丝镶嵌观音像。

花丝镶嵌观音像。

1. 静坐求艺,只因有梦

1967年,中国大地,山雨欲来风满楼。一些正常的社会秩序被打破,许多当年的毕业生分配无果。一个阴郁的上午,一些北京工艺美术学校应届毕业生到二轻局(该校的上级单位)门前静坐,要求分配工作,其中有一个文静秀丽却异常倔强的姑娘始终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她就是后来“程氏花丝”的创始人程淑美。

这显然是一次成功的经历,三天静坐后终于有了结果:“局里给我们每人发了一张表,让我们愿意去哪儿就填哪儿。”于是程淑美到了北京工艺美术品厂。年轻的程淑美如愿以偿。自此,她始终把决定自己命运的红丝线牢牢地攥在手中,从未松开过。

花丝镶嵌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宫毯”、“京绣”等七大艺术门类并称为“燕京八绝”。北京地区自公元1153年金中都建立,金银工艺即开始兴盛起来。元大都建立后设置有各种管理手工业作坊的机构,其中就有银局。明清两代是北京花丝镶嵌的兴盛时期,宫廷设有造办处,集中了全国的能工巧匠,南北方花丝镶嵌制作技艺得以交流,并融合少数民族工艺美术之长,形成了北京花丝镶嵌的独特技艺,北京十三陵出土的明万历皇帝的“翼善冠”,堪称这一技艺的杰作。

花丝镶嵌是用金、银、铜丝编织成各种造型,嵌上宝石、珍珠等,再施以堆垒、编织、掐丝、镶嵌等多种技法。这门技艺战国时便已出现,汉代称为“焊缀金珠”,唐朝称为“细金”,是中国宫廷艺术的代表作。花丝镶嵌最早用来制作首饰和各种日用品,如手镜、烟盒、粉盒、糖盒、酒具、花插、炉熏等。

花丝镶嵌专业毕业的程淑美进厂后却主动要求去玉雕车间工作,她想通过玉雕增强自己的立体造型能力,她有一个从未为外人道的美丽梦想,就是让中国传统的花丝镶嵌“亮立”起来。

程淑美上学时就对花丝镶嵌技艺有着比较独到的认识,她认为:花丝镶嵌工艺使用的原材料主要是黄金和白银,其颜色和质地较为单一,鉴于此,花丝镶嵌的设计创作应该在“亮”和“立”上有所创新。

“立”就是立体化,雕塑化。传统的花丝制品大多以首饰、器皿为主,而人物造型可以大大丰富花丝镶嵌的艺术表现力,同时也可以弥补金银质地颜色单一的不足。

“亮”就是为避免流俗,要丰富花丝镶嵌的材料构成,提高作品层次感,譬如让传统的花丝镶嵌与玉、象牙等材料结合起来,做成立体的、具有人文情节的作品,花丝镶嵌艺术就可以跳出装饰品的窠臼,其内涵和外延得到放大,从而具有更大的艺术发展空间。

当然,这只是程淑美花丝“亮立”梦想的一个雏形,在以后漫长的花丝生涯中逐步得以清晰和完善,其间,著名老艺人翟德寿等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和启发。

2. 磨玉十三年,“下铊”有神

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但这种“准备”却充满着常人难以忍耐的漫长与艰辛。做玉雕很吃力,程淑美在玉雕车间的“水凳”上一坐就是13年。磨啊磨,想啊想,万紫千红在她的头脑中飞升旋转,金的热烈,银的矜持,玉的莹润,珠的晶莹,钻的透闪,成为她忍耐寂寞的生活动力。

一次,一位澳大利亚客户拿来一块松石,要做一对袋鼠,还提出必须按照他的要求来做。中国传统的动物造型通常是抽象的,那位外宾要求必须具象,而且要做得纤毛毕见,活灵活现。没有扎实的雕塑基本功是不行的。就在工友们大多知难而退的时候,程淑美却出人意料地接下了这个活儿。师傅们不无担心地看她“切铊子(切料)”,只见她几刀下去,稳、准、狠地切出了大体轮廓,众人心中不由得一块石头落了地。玉雕行内有一个说法叫做“外行扒皮,内行切铊子”,意思是没有把握的工匠不敢大胆下刀,只能一点一点试探着来,生怕出错。只有成竹在胸的人才敢一步切割到位。就像画人物动态速写,生手即使一笔一笔地重复着描,也总把握不好人物的动态,而行家只需一两笔就能把人物的动态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这看似简单的过程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师傅看徒弟,只需上手一刀就可看得真切。很快,程淑美就完成了这件颇见心力的作品,那位挑剔的澳大利亚客户双目圆睁,大呼妙极。

原来,程淑美始终在暗暗较劲,当时,车间里的工人都是按类别做活儿,很多人已经习惯了只制作某一类作品,动物就是动物,人物就是人物,换个样子就不会做了。程淑美是有心人,不愿意自己仅仅混个手熟的“卖油郎”,她暗地里刻苦钻研,想方设法多干活儿,干不同类别的活儿。

值得庆幸的是,程淑美有幸和当时赫赫有名的“玉器四大怪”之一的何荣大师同在一组工作。所谓“四大怪”,就是新中国成立前玉器行业公认的四位大师,即“臭要饭的潘秉衡,大海茫茫何荣,小辣椒刘德赢,赛孔明王树森”,他们各有绝活,都是北京工美行业的标志性人物。何荣尤其了得,他打着瞌睡都能设计作品,“大海茫茫”可谓实至名归。何荣大师喜欢程淑美的执着个性和心无旁骛的艺术追求,遂用心教,令程淑美受用一生。

后来,年轻的程淑美当了设计组组长,随着“文革”高潮的渐渐退去,多了几分设计的自由。“上世纪80年代,是我们花丝镶嵌最辉煌的时候,作品品种很多,有鸟类、走兽、鱼虾类,还有器皿类、吉祥摆件、仕女人物、古代武士以及观音、释迦佛造像等。那时,产品几乎都是按客户的要求定制,我的观音作品很有影响,所以设计得最多。”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邦交逐步正常化,中国国门终于向全世界敞开,工美厂也进入了“蜜月”,一时间,库里积存多年的东西全卖光了。很多外国友人从中国的特种工艺品开始认识中国,他们由衷赞叹中国古老精湛的传统艺术。1989年,程淑美创作的《白衣大士》获得了全国工艺美术优秀创作设计一等奖,一位台湾富商一下子订了400件,轰动北京工艺美术界。但“蜜月”很快就过去了,上世纪末以后,中国的工美行业因为某些历史原因受到了冲击,市场渐入低迷。很多历史悠久的工艺美术工厂陆续倒闭,一些工美大师身处窘境,不得不去宾馆找做楼梯和房门把手之类的活儿,很多国家级工美大师,几万元就被买断了工龄,令人非常痛惜。

编辑:邢贺扬

1 2

关键词:程淑美 一花一世界 燕京八绝 北京花丝镶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