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厄瓜多尔华商:我在拉美赤道国“淘金”

2016年12月09日 15:02 | 作者:严瑜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说起厄瓜多尔,你会想起什么?娇艳的玫瑰、可口的香蕉、鲜美的大虾……正是在这个赤道横贯、物产丰富的拉美国家,一群勤劳、能干的华商不远万里来此寻找商机,挖掘财富。

“来到厄瓜多尔,这大概是我人生中一个最大的转折点。”来厄经商20年的楼伟明这样对本报记者说。他还记得,20年前他刚来时,因为距离中国遥远,这里除了一些经营餐饮的老一代广东华侨之外,华人面孔寥寥无几。而如今,身边的同胞越来越多。敢于拼闯的华商在这里立足、谋生,在机遇与挑战中创造属于他们的精彩故事。

跨过融入的门槛

“来到厄瓜多尔,是一种缘分,也是一个机遇。”年过半百的楼伟明带着浓郁的浙江口音,聊起当年为何从德国转战厄瓜多尔经商,他简单的话语中透着一丝甜蜜。1994年,一次旅行途中,楼伟明结识了来自厄瓜多尔的华人妻子,由此与这个南太平洋东岸的拉美“赤道国”结缘。

1996年,楼伟明随妻子移居厄瓜多尔,成为最早一批来此从事进出口贸易的华商。虽然这个陌生的国度给楼伟明留下的第一印象是“不太好”,很多地方都显得破旧脏乱,但目光敏锐的他很快发现,这里有商人最为看重的市场潜力和无限商机。

“了解市场之后,我马上就启动了生意,主要是将浙江生产的旅游鞋进口到这里来卖。”楼伟明回忆,当时厄瓜多尔本国工业基础几乎为零,没有什么竞争,又有熟悉当地情况的妻子帮助,最初近10年的生意比较顺利,他在这里也逐渐站稳了脚跟。

渐渐的,来到厄瓜多尔生活发展的华商越来越多。2006年,当陈吓弟、王寅龙等新一波华商来到厄瓜多尔时,这里的华侨华人已小有规模,等待他们的是一个更为成熟也更具挑战的商业环境。

陈吓弟的第一站是厄瓜多尔第一大城市瓜亚基尔。初来乍到,这个骨子里充满闯劲的福建小伙儿盘下一间35平方米的店铺,和大部分华商一样开了一家百货零售店。

“语言是最大的障碍。”陈吓弟说,刚来时,白天做生意,晚上的时间全都用来学习当地的官方语言西班牙语。“好多卷舌音,只能当地人说一句,我就用中文把大致的发音记下来,回去死记硬背。”和本报记者聊起当初磕磕绊绊学习西语的经历,陈吓弟不禁莞尔。

和陈吓弟一样,对于大部分厄瓜多尔华商来说,漂洋过海,远赴异乡,无论是语言还是心理,融入是必须跨过的门槛。王寅龙刚到厄瓜多尔的大半年同样充满艰辛。

最初,王寅龙想把家乡哈尔滨知名的汉斯啤酒引进厄瓜多尔。为此,他在当地投资了一个啤酒广场,甚至不远万里从哈尔滨引进酿制啤酒的设备。然而,啤酒广场开业没多久就生意萧条。原来,当地民众虽然喜爱啤酒,但却往往只认准常喝的一个品种。

“东西不合口味,再好也没法吸引顾客。”近70万美元的投入打了水漂,王寅龙在痛定思痛之后渐渐领悟到在厄瓜多尔的经商之道,“用中国人的思维和当地人做生意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融入当地社会,了解市场和民众的文化性格,才能取胜。”

危机中找寻出路

经过多年打拼,华商已经成为厄瓜多尔一个重要的商业群体。他们将价廉物美、品种丰富的中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当地市场,也在这里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

“勤劳和喜欢思考是华商最大的特点。”在王寅龙看来,这是华商能够在厄瓜多尔立足的成功秘籍。“失败了,出了问题,我们会‘走心’,会反思和总结。”

王寅龙自己就是如此。当初引入汉斯啤酒失败之后,他选择的不是气馁,而是花了整整8个月的时间“走市场”。“就是到当地的市场不停地走,不停地看,不停地想,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从中找到商机。”最终,他发现了手机这块进口市场的空白,由此打开了自己的生意局面。

编辑:韩静

01 02

关键词:厄瓜多尔 华商 赤道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