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高端访谈高端访谈

田青:古琴艺术与非遗保护

2016年12月26日 10:29 | 作者:田青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古琴艺术的人文精神

一、 敬己

学古琴首先要敬己,用孔子的话讲,就是“修己以敬”。那么,讲“己”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你的初心、你的未被污染的心就是你产生道德感、羞耻感的基础,是决定你行为的基础。我们现在讲“以人为本”,这个“人”就包含着你自己。所谓“修己以敬”,只有修养自己才能达到这个“敬”字。很多人认为古琴音量太小是它的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古琴的一个特点。正因为古琴音量小,决定了这件乐器的特性——它是直接和你的心交流的乐器,它是最个人的乐器,它根本就不是为了让你和大众交流,为娱乐大众而产生的。

古人给古琴赋予了很多内容,如“琴者,禁也”,弹琴是为了约束自己。当然后来明代的李贽说:“琴者,心也。”“心”和“禁”虽然不同,但都很重要。古人弹琴第一不是为了娱人,而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其次是为自然、为天地,与大自然交流;再次是为友,三五知己,和极少数可称为“知音”的朋友互相欣赏。所以古琴是世界上所有乐器中最私密性的乐器。古琴的音乐是向内而不是向外的,是个人而不是众人的,这是古琴的一个重要特质;而且“琴者,禁也”,更凸显了文人重视它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件乐器,同时还是礼器,是修身养性的工具。古琴作为个人修养的工具,是儒家一直提倡的,孔子就是这样:“无故不撤琴瑟”。只有丧事或重要事情发生的时候,这一天才不弹琴不唱歌。而且,他一生就是利用古琴来弦歌教化人生的。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不能敬己,岂能敬人?所以古琴精神第一是要敬己。

二、 敬人

光尊敬自己不行,人是社会的动物,所以儒家讲“仁者爱人”,“仁”字单人旁一个二字,两个人才有仁可谈,一个人没有仁可谈,所以“仁者”就不仅仅是爱己,要从爱己推广成为爱人。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儒家最基本的思想。从敬己到敬人,是一个君子道德养成的必然规律和必然取向。

有许许多多古琴文化、古琴精神反映了“敬人”的思想。大家都知道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什么子期听得出高山、流水伯牙就认为他是知音?因为子期是樵夫,属于普普通通的劳动大众;古琴是文人的乐器,是小众的乐器,是知识分子自得其乐的乐器。作为一个樵夫,伯牙没有奢望子期能够懂琴,但是,子期懂他,也唯有子期懂他,所以被伯牙叹为知音,以至于子期死后伯牙摔琴,终生再不弹琴。这个平淡的故事中有一种震人心魄的东西。知音死了,他把琴摔了,今生再不弹琴!如此的决绝,如此的激烈,为什么?这就是古琴的精神———敬人,对知音的、对朋友的、对别人的一种最高的尊敬和珍惜。琴除了为自己、为天地,就是为知音。

我所讲的第二个“敬”字,是对别人的尊敬。这种彼此的尊重,是一种内在的、深刻的、超越了世俗观念的尊重,一个“敬”字里面,有对他人的尊重,更有对艺术、对艺术家和“知音”的尊重。

三、 敬天地

中国传统文化里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在这一点上,中国的道家、儒家是完全一致的。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也讲“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中国所谓“三才”,就是指天、地、人这三才。天、地、人密不可分,万物一体,同时又各司其责:“天始万物,地生万物,人成万物。”所以董仲舒讲“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这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精神,同时也是古琴重要的精神。

一张典型古琴的基本长度是3尺6寸5分,代表一年的365天;琴身上有13个取音的徽位,代表着12个月和一个闰月;琴身由两张木板相合而成,面板圆,底板平,一阴一阳,象征“天圆地方”;琴有琴额、琴项、琴肩……象征着人身,一琴之中,天、地、人三才具足。琴的两个出音孔一方一圆,各叫“龙池”、“凤沼”;琴首垫弦的隆起叫“岳山”,琴底拴弦的短柱叫“雁足”;琴有七根弦,除了宫、商、角、徵、羽这五音各与“五行”相对应外,另有两根弦一“文”一“武”。小小的一张琴,仅从其形制上就包含着中国古人对自然、对宇宙、对人生的精辟理解与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古琴精神最重要的一点也是强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敬天地,敬自然。

古琴文化里讲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有很多故事,其中最有象征意义的是伯牙跟成连学琴的故事。据说伯牙跟成连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说:“我只能教你弹琴的技艺,但不能教你如何体会音乐的精神和境界。我有个老师叫方子春,在东海上,善‘移情’,我带你去找他吧。”于是,伯牙便随成连来到东海上的蓬莱岛。没想到,成连把伯牙带到孤岛上之后,便弃他而去。伯牙一个人留在岛上,“延望无人,但闻海水汹涌,林岫杳冥,萃鸟啁啾。悄然而悲曰:先生移我情哉!”在大自然之中,伯牙独自面对大海与山林,终日倾听“澎湃之音”,终于悟得琴道,创作了琴曲《水仙操》,成为一代大家。

敬天地、敬自然,把自然当成最高的老师,把与自然契合作为音乐的最高境界,甚至把“自然”、“不自然”作为衡量艺术家艺术、技艺的重要标准,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神、古琴的精神。

四、 敬圣贤

古琴的发明者已无从查考,但无论是伏羲制琴说、神农制琴说,还是黄帝制琴说、舜制琴说,都把古琴的发明与传说中的圣贤联系起来。这和“周公制礼”的传说一样,除了彰显圣人“制礼作乐”的悠久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中“敬圣贤”的观念。

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孔子跟师襄子学琴,“十日不进”,弹了十天了,还不往前进。师襄说他弹得不错了,“可以益矣”。但孔子说:“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就是虽然弹会全曲,但还不能完全领会其内在的规律。又过了十天,孔子还在习而不进。师襄子催他,他说虽然已得其数,但“未得其志”。志是什么?志是精神。那么得到了精神是不是就结束了?还没有。一直弹到最后,始“得其为人”。孔子终于在音乐中看到了一个面孔黑黑的,个子高高的,两眼有神,有王者之风的人,这个人是谁呢?是文王,是孔子理想中的王者。孔子能从这首曲子里看到古代的圣人,并且把看到圣人作为学习古琴的最终标准,也体现了一个“敬”字,就是敬圣贤。敬圣贤其实是对祖先创造的尊重,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

五、 敬后人

敬后人这也是古琴精神里了不起的一点:光敬先贤、敬古人了,不够。人类文明,因因相续、果果相传,如瓜瓞绵绵,所以还要敬后人。古今中外所有的艺术里,只有古琴有这个精神。

什么叫敬后人呢?就是专门为后人留下创作和发展的空间。这又回到我讲的第一个问题:所有的特点都既是优点又是缺点。古琴减字谱从公元7世纪的唐代产生一直流传到今天,是人类使用年代最久远、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一种乐谱。减字谱由文字谱演变而来,能准确记录音的绝对音高,但没有记录时值,需要由琴家来“打谱”——就是琴家根据乐谱提供的信息结合古琴演奏的规律进行再创作。长期以来,人们认为这是古琴谱的一个缺点,把古琴谱看成是不完备的乐谱。

我年轻的时候读香港音乐史家张世斌编的《中国音乐史论述稿》,他讲到这一点时说不是中国人没有聪明才智创造出完备的乐谱,而是减字谱本身不是用来记谱的,是记指法的,“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是中国人不愿意去做。他是想替我们的祖先讲话,但是他忽略了一点,因为在那个时代,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看不到古琴谱的优点——为后人留下充分的创作空间。用古琴家吴文光教授的话讲,什么是打谱呢?就是古琴家在古琴之上创造性的再现性的重建古人的音乐。这就给了后人极大的空间,在音乐出现之时就规定了让每个后来的琴人在演奏这首乐曲时都有自己再创造的权利。当然,这种创造性是以再现为前提的——有规律、有师承、有谱面以外规律性的东西,只有在这个原则上才允许有创造性。古琴琴谱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不仅仅因为它历史悠久,从7世纪到今天还在使用,正是因为它创造性地为后人留下了创造的空间。所以,我把中国古琴的人文精神最后归结为敬后人。


编辑:邢贺扬

1 2 3

关键词:田青 古琴艺术 非遗保护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