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国企混改遇现实屏障:包袱难卸 像"带着公婆改嫁"

2016年12月29日 13:04 |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在山东、江西、上海、北京、辽宁等地采访发现,随着各级政府大力推动和经营困境倒逼,不少国企已在内部治理改革上狠下功夫,但具体操作层面的一些现实难题也有所显现,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给国企背上沉重包袱,不少地方的国企改革设计中缺乏激励机制,调动微观主体积极性的手段不足。专家建议,在完善规则前提下,国企应成为市场主体,进一步深化产权改革、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包袱难卸

化解冗员、加强管理、规范薪酬……不少国企都在内部治理上下狠功夫,相比之下,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等产权改革却进展稍缓。这既归因于国企产权改革的复杂性,也受困于历史遗留的诸多现实难题。

一位省级国资委负责人坦言,国企无论是搞产权混合,还是股权多元化,战略投资者的最大关切,往往就是企业是否“还拖着油瓶子”,“就像二婚女子如果还带着公公、婆婆去改嫁,谁都会犹豫再三!”

此轮中央出台的“1+N”系列文件中,将卸除国企历史包袱作为重点之一,旨在既帮国企减轻负担,使其“轻装上阵”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又为产权改革扫清障碍。然而记者在基层采访,还是碰到了“不敢卸”、“不想卸”、“卸不起”等难题。

首先,成本支付能力不足。“空壳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办社会、‘三供一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哪一项不是依附在国企身上‘吸血’?而要想把它们彻底剥离,我们又很难承担得起须支付的巨额成本。”东北某省国资委领导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说起其中的“两难”。

国资委前几年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底中央企业还办有社会职能机构近9000个,费用补贴每年超过400亿元;离退休人员超500万人,每年负担的离退休统筹外费用及福利性补助数百亿元;此外,对困难群体、内退职工、病退工人等,企业都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

编辑:梁霄

关键词:国企 改革 企业 山东 江西 上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