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农村儿童何时与辣条说再见

2016年12月30日 10:23 | 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一个3岁的孩子如果每天吃一包辣条,他吃进去的盐是我们营养学会推荐量的220%,一个6岁的孩子一天吃一包辣条的话,他吃的盐是推荐量的172.33%;10岁孩子每天吃一包辣条,摄入钠盐是推荐量的129.5%,可是有的孩子一天吃三四包辣条,所以这是很大的问题。”彭亚拉担忧地说。

  图片源自《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图片源自《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经济条件改善不一定能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

所以食育的任务在农村非常有必要。调研中发现,会以零食代替正餐的孩子占到40.7%,他们只注重口味,只注重便宜,不太了解正餐对营养健康的必要性。

调研发现,贫困地区超重和肥胖不是问题,主要问题是营养不良,有37%的孩子偏瘦。但调研发现如果他们的经济条件改善了,他们的身体质量指数(简称BMI,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的合格率并不会提高。“我们在山西和湖南的调研发现,原以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营养不良的孩子就变成了合格的孩子,实际情况是变成了超重和肥胖的孩子。所以经济条件的改善不一定能够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不一定能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我们还需要教育。”彭亚拉说。

“针对农村新时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的现状,我们编写了一本教材——《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读本》,试图构建一套新的素质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由农村开始推动,希望为新的素质教育体系提供一个范式。”彭亚拉告诉记者,《小学生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关注膳食营养,更关注食品安全;关注正餐,更关注零食的安全,“我们试图解决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关注食物的生产方式、生产环境。因为没有好的环境,不做生态保护的话,我们生产不出健康和营养的食品。”

 图片源自《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图片源自《素质教育框架下农村儿童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研究》

从膳食观念入手塑造生产观念

现在的农村儿童可能是未来的食品生产者,食品安全问题的源头在农业生产。因此,《读本》不仅关心食物本身的安全、营养,还关注食物生产的环境、生产方式和生态保护与食品安全的关系;关注初级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的安全,注重农业安全生产、食品储藏、加工的安全知识与意识的教育与培养。

《读本》的第十讲里既肯定了“绿色革命”对农业生产的巨大促进作用,又阐明了农兽药、化肥不合理使用的严重后果,如对水源和土壤的污染、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最终污染食物,危害人类健康。“我们希望教孩子们拒绝所谓‘一家两制’的做法——我生产的食物给自己吃的不加这些东西,给别人吃的就加好多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的做法会互相毒害。我们希望从孩子的膳食观念、生产观念开始影响他们。”彭亚拉说。

《读本》首先会在项目组试点的农村地区小学生中进行试验,得到数据证实有效性后,希望得到推广。

彭亚拉表示,此项调研的长远目标有两个:一是希望把膳食营养与食品安全教育嵌入到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期待膳食教育能够使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更有效;二是希望推动我国膳食教育法案的出台,“有了这个法案,就能保证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接受到最基本的膳食教育,真正实现我们食品安全的社会共治”。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儿童 孩子 农村 零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