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解读 解读

“减负”怎样跳出“越减越重”的怪圈

2017年01月18日 13:48 | 作者:潘旭 仇逸 吴振东 | 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从国家“减负十条”,到各地“八个严格”、“六个不准”等等禁令,减负“喊”了多年,实际效果却离期待更远。正在召开的上海两会,学生负担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孩子比大人累、家长下班比上班累”的比比皆是,什么原因导致负担越减越重?

res01_attpic_brief

教育市场鱼龙混杂,“蒙眼识字”屡打不灭?

上海的代表委员们在会上说,为了准备考试,现在的孩子、家长都很辛苦,必须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同时要净化教育培训市场,整顿误人子弟甚至是违法办学的校外培训机构。

上海市教委负责人告诉新华社记者,校外补习班是孩子负担的一大来源。其中,很大比例的补习班没有资质且虚假宣传。

教育培训市场火热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教育学会公布报告,2016年我国中小学课外辅导吸金8000亿元,但市场却是鱼龙混杂,类似“100%上名校”“10天提高50分”等宣传标语比比皆是,更有甚者打着培养孩子“超级感应”的能力进行学习和创作。

上海的丁先生告诉记者,爱人带孩子去了一家培训机构,每天晚上练的竟然是“蒙眼识字”。“蒙着眼睛竟然能知道游戏牌的花色和数字,想想都不可能。”

这家培训机构的官网上,号称2天背完小学必背古文,3天背诵一学期英语课本。但丁先生说,所谓的“背”也好,“超感识字”也好,都是忽悠。“孩子在说之前偷偷看了答案,其实是在教孩子欺骗和作弊。”

就是这样的培训中心声称在全国10多个城市设有“分中心”,并有3万6千多名孩子在使用他们的“学习方法”。

新华社2012年8月曾播发《骗术如何搬上讲台——揭秘“赢在右脑”培训班的“蒙眼识字”》,但此类骗术依旧换汤不换药地大行其道。

上海市人大代表、建平中学校长杨振峰说,部分培训机构从商业运作出发、经济利益至上忽悠家长,必须对它们加强管理,将培训机构统一归口教育部门,避免多头管理。

家长“焦虑”,民办优质资源如何定位?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认为,鱼龙混杂的培训市场能大行其道,关键还在于家长的“焦虑”。

在采访中,多数家长认同这样的逻辑:要有出息,就要上名校,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卡准位置,升学就是成绩,分数来自补习,一旦不参加辅导,意味着今后环环脱节,这种“逻辑链”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焦虑链”。

“某民办学校招生必备证书”“家长陪读攻略”等类似的升学“支招”充斥着网络论坛和微信朋友圈。上海市教委表示,已注意到其中大量内容不实,徒增家长焦虑。比如,上海多年前早已将一切证书与升学脱钩,一旦发现学校违规,将面临次年减少招生计划等处罚。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家长 孩子 培训 教育 上海市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