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价改攻坚年要谨防搭车涨价

2017年02月22日 09:01 | 作者:樊大彧 | 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 

合理怀疑不能成为“定罪”的依据,但众多知名上市公司在此敏感时刻掀起了提价潮,其中蕴藏的山雨欲来之势令人警惕。这些提价行为很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跟风涨价,这种示范效应更是令人担忧。

t01aee95007339fa237

2017年是我国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其中最核心一项任务为,基本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截至目前,全国已有海南省、北京市、江苏省、湖北省、云南省、浙江省等多地出台了价格机制改革实施意见。

价格改革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价格改革已啃下了若干“硬骨头”,在电力、天然气、医疗服务、交通运输等四大领域取得了重点突破,为相关企业减了负。改革越向前推进,“硬骨头”越是难啃。中央将今年确定为价格改革决战攻坚的一年。新年初始,今年价改的七大改革任务已全面启动,改革内容包括,全面推进电力、医疗、交通运输、石油和天然气、农产品、水资源、行政机关和经营服务性收费等。

然而,在今年价格改革决战攻坚大幕徐徐拉开之际,近期却有不和谐之声传出。据媒体调查,春节过后特别是上周成了涨价周。调味品、中药材、白酒、旅游等大消费行业龙头上市公司,纷纷上调产品价格,掀起了新一轮提价潮。涨价涉及的产品五花八门,从白酒、黄酒、药品、榨菜、奶业等日常消费品,到家电、纸张及各类化工品。目前中国股市汇聚了众多国内优秀企业,上市公司已成为中国经济的晴雨表、定盘星。这些企业当前较为一致的涨价行为,无疑具有非同一般的指标意义。

按道理说,一些企业选择涨价是可以理解的。国家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同比涨幅较大,创5年多来最高。PPI上涨意味着上游原材料涨价,成本上升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提价。

本轮涨价看似符合逻辑,但仔细琢磨起来却透着怪异。其中最大的疑点就是,所在行业千差万别的众多上市公司,为何不约而同选择在此时涨价?按照以往经验看,价格的传导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具体路径包括国际市场价格向国内市场价格的传导,资本价格向商品价格的传导,以及上游产品价格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等。而无论哪种途径的价格传导,都是需要时间的,也就是说,正常的价格传导不可能导致五花八门的产品同时涨价。

近期原材料价格上涨,不足以解释各类企业同时涨价。而这些企业在价格改革攻坚年之初选择共同提价,这种行为却足以令人产生合理怀疑——企业对政策走向非常敏感,因此“春江水暖鸭先知”,提前搭上了价格改革的便车。改革并不一定导致涨价,但改革一旦变成某些人眼中的题材,就会成为涨价的好借口。

合理怀疑不能成为“定罪”的依据,但众多知名上市公司在此敏感时刻掀起了提价潮,其中蕴藏的山雨欲来之势令人警惕。这些提价行为很可能引发更广泛的跟风涨价,这种示范效应更是令人担忧。回想上世纪80年代末,同样在价格改革的敏感时刻,某地曾发生过一包小小的火柴涨价,引起连锁反应,进而带动烟酒、蔬菜、丝袜、奶粉、卫生纸、牙膏、修理费各类商品、服务全面涨价的奇观。这样的历史教训必须吸取,否则价格改革势必遭遇更多困难。

我国此前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下行压力,目前管理层似乎对企业提价具有一定的容忍度。但对企业不正常的涨价行为,必须高度关注、严格审视。有关部门要谨防某些企业搭车涨价、“趁火打劫”,必须见微知著把物价波动可能带来的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今年的价格改革任务在平稳中推进。(樊大彧)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涨价 价格 价格改革 企业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