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势在必行

2017年04月12日 08:59 | 作者:张志勇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让每个人健康地学习、生活和工作,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在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是培养健康国民,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加强健康教育,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当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学校教育没有把“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家长们都深有感触,目前在校生身体素质状况不容乐观,健康风险行为不断增加。近视眼、贫血、肥胖及营养不良等“六病”仍然对青少年构成威胁,艾滋病和其它性传播疾病威胁日益增多。

《健康教育》课程没有纳入中小学核心课程体系。开设专业的《健康教育》课程,是国际上学校健康教育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中小学尚未开设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健康教育的实施被分散在科学、体育、德育、班团队活动、专题教育中,不符合国际通行做法。在课程与教材开发方面,全国也没有一门系统、成熟的学校《健康教育》教材。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缺失,背离了学校独立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国际趋势,影响了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导致我国青少年学生健康素养不高。

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力量薄弱,需要加强建设。体育教师从事健康教育缺乏专业背景,常规的体育课将学校健康教育导向简单化、狭隘的竞技体育,普通学生进行隔靴搔痒式的体育锻炼,少数体育特长生几乎放弃了文化课程学习,存在过度训练的问题。

中小学《健康教育》政策政出多头。目前,学校在营养科学、公共卫生、疾病预防等领域没有常任教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常见病及预防、膳食均衡等知识普及教育,在校学生一旦出现疾患,由于没有基本的鉴定鉴别能力,学校教师只有通知家长领学生回家或去医院。这增加了医疗部门的接诊压力和家长负担,直接凸显出目前的学校健康教育能力低下,不适应国家健康教育战略提出的从医疗转向预防的基本方针。

单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可能造成学校健康教育的失衡。我们的调研发现,现在中小学普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绝大多数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充当了“心理医生”角色,与之进行互动咨询的也绝大多数是学习困难、考试焦虑、情感困惑甚至心理偏差的问题学生,这在客观造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剑走偏锋现象,没有针对学生进行普遍性的积极健康心理教育。

针对上述问题,对中小学开设《健康教育》课程提以下建议:

由教育部牵头研制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标准,并根据课程标准组织教材建设。中小学健康教育已日益成为具有独立价值的课程领域,把《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建设势在必行,这迫切需要教育部明确《健康教育》课程的独特地位、课程内容、实施载体和评价体系。

但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还必须组织多领域、跨学科专家团队整合升级中小学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理卫生》《心理健康》《体育》等条块化的教材,分学段(小学中年级、高年级,初中和高中)研发符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健康教育理念,以健康素养为目标全面纳入健康教育各个维度,确保新的《健康教育》教材能够反映当代国际学校健康教育的潮流和走向,同时与我国学校和学生的健康需要相结合。

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整合资源,建立《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库和健康实践基地。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拥有健康实践基地,让健康教育内容科普化、动漫化或者VR技术处理,可增强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学习动力。

其实,《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根本目的,是教育和引导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生活习惯,因而健康教育课程应该从生理卫生常识普及、营养科学内容指导、常见病及其预防、公共卫生技能的普及和培训、积极健康心理的养成等角度展开,这就需要一个庞大的课程资源库,因而建议由国家卫生计生委牵头整合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搭建健康教育资源库。

加强《健康教育》学科建设,跨学科整合力量组建学校健康教育学科专业研究与发展支撑体系。高水平的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是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的基础,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石。因而建议国家要引导和支持高等学校加强《健康教育》学科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学校健康教育学科发展,包括研究范式、专业体系、专业设置、核心课程等,为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提供学科专业基础。

(作者张志勇 系全国人大代表、山东者教育厅副厅长)

编辑:赵彦

关键词:中小学 健康教育 健康中国2030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