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胡卫:特殊教育要向高中和职业教育延伸

2017年05月22日 10:54 | 作者:胡卫 | 来源:团结报
分享到: 

现在,各界对特殊教育体系的理解尚有偏颇,往往将其窄化为学校教育,又将窄化的学校教育作为构建特殊教育体系的全部内容。在此,笔者从补足高中和职教短板的角度,谈谈特教体系建设问题。

要将义务教育为主的特殊教育覆盖到高中和职业教育。

特殊教育体系中,义务教育相对健全,而高中和职业教育则是短板,不仅独立设置的残疾人高中廖廖无几,而且特教学校办的高中部规模也不够。资料显示,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在校学生总数为43.22万人,而高中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生仅有1.01万人。特殊高中(含中职)升学率过低,致使相当一部分残疾学生尤其是农村残疾人求学无门,就业无技。

为此,我认为,要大力举办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学校,特别要扩大现有特殊教育学校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规模,积极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部(班);大力开展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职业教育。充分考虑高中和职教存量和增量发展需要,大幅提高中央特教补助专项资金。目前中央特教补助专项资金年度安排仅有4.1亿元,对全国2000所学校,40万学生实在是杯水车薪;还应尽快研究制定并颁布全国统一的特教高中和职教生均公用经费标准,至少不低于义务教育每年每生6000元水平。此外,要围绕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实施高中阶段残疾生学杂费全免政策。

要坚持培养端和用人端同时发力。

当前残疾人职业教育面临的矛盾是用人单位需求和残疾人学校教育严重脱节。一方面,国家明文规定,各企事业单位要做好安置残障人士的工作,但现实情况是,不少机构以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或缺乏专业培训为由,采用花钱不安置残疾人的办法;另一方面,一些单独设立的特教学校有些大龄学生由于找不到工作而滞留学校,或和低龄学生混班学习,或在学校从事简单的工作。这说明培养端没有充分考虑用人端需求,用人端也没及时将需求反馈培养端。

因此,我们要鼓励行业主管部门在本行业中开展技能型劳动力需求预测,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建立相关信息平台,及时将各行各业对各种劳动力的需求预测加以汇总,并定期发布。

同时,要引导残疾人职业学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注重提高残疾人生活自理、与人交往、融入社会、劳动和就业等能力;开足开好劳动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同时,开设适合用人端需求的职业课程;注重知识传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建立健全企业接受残疾学生实习、实践制度。

要和职业“场景”结合,将教育延伸到学校“围墙”外。

在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常常能看到一些大龄孩子被圈在课堂里学习,由于缺少“场景”教学,导致残疾学生普遍缺乏一技之长而难以自谋生路。而发展以职业教育为主的残疾人高中教育,则必须和职业“场景”相结合。残疾人高中教育学校只有把教学活动置于职业场景中,注入到残疾学生学习生活中,用真实的技术、设备、案例、项目来开展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为提高残疾人高中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可以推动残疾人高中根据残疾学生的类型和身心特点,因地制宜设置好各类实习实训实践基地。同时在规划新建残疾人高中学校时,充分顾及职业教育“场景”设置特点,给予财政投入保证。

此外,要跨越学校“围城”,和行业、企业建立起互利合作的关系,将学校向行业、企业延伸,更好实现残疾学生培养和用人单位需求的同步衔接。鼓励社会力量依托行业和企业举办残疾人高中教育学校,走出一条社会、企业、学校合作的新路子。并探索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培养路径,在残疾人中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TVET模式。

要营造有利于特殊教育健康发展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学校教育是特教体系建设的重要阵地,但绝不是全部,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广泛参与亦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现在很多地方残障人士即便有了知识、技能,依然出不了家门、校门,进不了厂门,很重要的原因是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和风尚。

对此,我们也要形成共识,摒弃偏见。要逐步营造悦纳不完美生命、尊重关爱残疾人的舆论氛围和社会风尚,让更多人认识到,绝大部分残疾人经过治疗和康复训练都能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实现各自精彩人生。

同时,我们应体现人文关怀,对残障弱者给予更多的付出。对残疾人的关心意味着成本收益完全不成比例的资金付出,这是国家、社会为弱者买单。对残疾人的付出意味着注重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细节品质,而非宏大外观。譬如,在欧美发达国家,公交巴士到站后会利用液压侧倾车身,方便腿脚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上下车;当坐轮椅的人上下车时,车门处会缓缓伸出一个斜坡,帮助轮椅通行;在东京,所有地铁车门上都刻有盲文告知盲人所在车厢位置。为弱者付出意味着整个社会的精神升华。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会副主委)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特殊教育 职业教育 学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