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好声音 好声音

九三学社祝骑云:换了马甲就不是"跳蚤"?

2016年04月14日 10:30 | 作者:祝骑云 | 来源:团结网
分享到: 

近来,接连发生高校因校名而产生不快的事情。南京大学和南昌大学为了都想叫“南大”,官司打到了教育部,引起一场省际风波。一省之内,也有因校名之争伤和气的。教育部同意泸州医学院改名“四川医科大学”,遭到四川大学强烈抵制,最终导致“四川医科大学”名号被撤销。随后,泸州医学院又申请改名为“西南医科大学”并于今年1月挂牌,但这又引起了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的不满,两校的争执至今尚未停息。


据统计,在过去近6年的时间里,中国共有472所高校更改校名,占高校总数的23%。可以这样说,自1949年以来,中国也许是世界上高校换马甲最频繁的国家。客观地讲,高校换马甲有其内在需求。这些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猛,全国已有高校2845所,还不算那些没有在教育部挂号的“野鸡大学”,是解放前的13.5倍,2014年在校大学生是1947年的123倍。高等教育家大业大,档次当然也不断提升。很多高校从专科学校起步,跨入学院的门槛,进入大学的行列,三级连跳,改头换面。所以近年来改校名成了一些高校最折腾的业务之一。


高校热衷于换马甲,主要推手应该是教育部、地方政府和学校。教育部是高校改名潮的始作俑者。教育部倡导高校合并,专科学校合并成学院,学院合并或单独提升为大学。如吉林省的众多高校都换上了“吉林大学”的牌子,到吉林到处都能看到“吉林大学”的招牌,由此被前教育部长周济冠之“中国最大的高校”。地方政府当然很乐意本土高校“改头换面”,因为这是比较拿得出手的“政绩”,泸州市的市委书记就是泸州医学院推进学校改名领导小组的组长,足以看出当地政府对高校换马甲的重视程度。至于学校自不必说了,换了马甲,专科成了学院,学院成了大学,级别提高了,财政经费增加了,招生牌子响亮了,等等,何乐而不为?


马甲是换了,但好像除了提高人们对高校招牌的辨识能力外,高校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依旧如故。尽管教育部钦定了39所“985”大学,100多所“211”大学,指望这些名校尽快迈入“世界一流”的队伍,但似乎在全世界高校排名中,依旧遥遥落后于麻省理工、达特茅斯、加州理工、威廉姆斯这些从不换马甲的“学院”。 中国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科学论文也是世界排名第一,高校功不可没,可是今年中国的名校之一———复旦大学,因校庆的宣传片被揭露是抄袭日本东京大学的,当之无愧地被挂上了“复印大学”的招牌。一个建校110周年的名校,制作一个校庆宣传片尚且要“借用”东京大学的创意,足以能体现中国“一流”高校的创新能力了。


中国高校有过一流的大师级学者,如陈省身、杨振宁、李政道、华罗庚、王淦昌、王大珩、钱学森、朱光亚、陈寅恪、钱钟书、钱穆、金岳霖、沈从文等等,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是从旧中国的高校里造就或欧美学成归来的。因此,就有了至今仍未破解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现在国内很多大学换了马甲以后,圈地造楼,人丁兴旺,崭新气象,但是众多的高校中“杰出人才”千呼万唤不出来,而制造出来的数量庞大的毕业生却给政府造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于是一个轮回又将出现:为了解决就业结构型矛盾,教育部已决定600多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率先转作职业教育,不少刚刚改名了的院校,将面临又一次换马甲的折腾。“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跳蚤” 。其实这无关马甲,应问体制。


(祝骑云 作者系九三学社社员)

编辑:秦云

关键词:高校更名 九三学社 祝骑云 换马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