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在中国 中产标准为什么那么高?

2017年06月05日 17:34 | 来源:新华思客
分享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呢。

首先,这也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焦虑感。中产阶级,本是一个数量概念,即一国中占比例最大的中间层,但在一般人的眼中,未必和数值概念相关,而是意味着一种体面生活。这40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是非常快的,资产增值的速度也非常快,阶层变迁也非常大,人人都担心自己掉队。那么,维持一个体面生活,不至于焦虑,就不能仅仅处于人群的中间,而要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位置,也就是说,要处于整个人群的前列。

何谓前列,没有具体标准,超过平均是一个可以接受的标准,但是,在贫富分化严重的中国,超过平均,在资产上却是一个很高的数字。2014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在数据发布之初,中国城市户口家庭平均资产247万元引起社会质疑,而家庭资产40.5万元的中位数却没有得到重视。主持调查报告的西南财大教授甘犁表示,中位数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资产状况。只有14.3%的家庭资产超过了247万的均值。

可见,要达到平均值,必须在人群的前14.3%,那么,自然而然,人们眼中的中产标准也高了。

其次,这源于系统性的抽样偏差。所谓系统性偏差,是指由于违反了抽样调查的随机原则而导致的代表性误差。作为一个大众话题,大多数人谈到中产标准的时候,都不会用搞学术的那一套方法,查数据、做分析、抛出偏差,而只是从自己的观察与感受中得到结论。这就极大的可能出现系统性偏差。

什么样的人会讨论中产?流水线上的打工妹不会,整日工作在田里的老农也不会,会讨论中产的,只有中产本身,甚至是中产的那些有文化、会社会观察、参与公共讨论的人。这部分中产,一定程度上,在中产中都属于条件较好的。那么,从这群人的社会关系来看,观察到的,就是与自己差不多的人群。他们的朋友圈中,不会有餐馆的服务员,流水线上的打工仔,种地的农民,那么他的观察抽样,就已经出现了系统性的抽样误差。

而且,基于社交媒体的不可避免的特性,观察到的往往是幸福、炫富。朋友圈中,人们会发在国外的海滩上度假,但绝对不会发旅游的费用是分期的;会炫耀一个名牌的包包,但却会不会发这个包包用掉了自己一个月的工资;会发自己宽敞的房子,但不会发按揭都在靠父母支持。这个时候,系统性的偏差就进一步加大了,变为了社交关系与社交媒体展示的两种偏差。

如果说抽样偏差形成了偏见,那么反过来说,偏见本身是带有阶层性的。偏见本身就是一种自己所在阶层的标志。简单的说,一个人歧视农民,那么,他多半有城市户口;如果高喊“你穷你有理?”那么肯定不是一个穷人。

所以,哪怕一个人的判断、结论是错的,存在系统性偏差,但也反映了这个人的社交圈子。一个人即使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但也会下意识的通过选择一个更高的立场、视角偏见来向周围的人显示自己的社会阶层。如果一个人的判断是,中产的标准是北京两套房,年收入200万,那么,就在暗示他自己的财产状况,退一步,即便他没有那么多财产,那么多收入,他的见识如此,他的偏见如此,多多少少也表明他也身处这个圈子。而另一个人,他认为中产只需年收入10万,这很可能表明他的收入如此,他的朋友圈中的大多数人也是如此。

当人们谈到中产这个话题的时候,未必意识到自己给出的标准,受到这么多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却是客观存在的,于是,在大家的讨论中,中产的标准就越来越高了。

编辑:梁霄

01 02

关键词:中产 标准 中国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