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介入医生”的累和笑

——专访解放军第309医院心内科主任唐发宽

2017年06月07日 10:39 | 作者:刘喜梅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编者按:由于职业特殊性,介入医生每天还承担着职业暴露风险。《中国医学论坛报》日前公布了一项有关介入医生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该结果显示近一半介入医生的职业健康亟待改善,尤其是在导管室工作时间较长的高年资医生。为更好地了解介入医生的工作状况,本期话题我们就走近介入医生。


57岁的唐发宽,是解放军第309医院心内科主任。

他个子不高,身材匀称。作为一名军医,唐发宽和大多数军人一样,举手投足间都透露着一股雷厉风行的范儿。但或许是长期和患者打交道的缘故,唐发宽说话的声音很轻。

介入医生

唐发宽(右一)在手术中

身着铅衣的心内科医生

介入手术,是心内科医生的日常工作。

冠脉造影、心脏支架、起搏器植入……这些心脏介入手术,对很多患者而言,已并不陌生。但多数人却并不知道,因为要长年在手术室和X光射线为伴,心内科医生在做介入手术时,必须穿上厚厚的铅衣,这些衣物包括铅围脖、铅衣、铅三角裤,还有铅眼镜和铅帽,全副武装起来重量可能超过了30斤。

记者在手术室外,体验了一下铅衣的“分量”———仅铅衣从衣架上拿下来就已经有些费力,穿着站立5分钟之后,负重的不适感明显增加。

而对于心内科医生而言,介入手术一般要站立进行。唐发宽每周的两个手术日,也都是穿着铅衣站立工作。因为铅衣负重大且站立时间长,心内科介入医生易患上腰椎关节、髋关节、膝关节等疾病,如腰椎关节突出、腰肌劳损、髋关节炎、股骨头坏死、膝关节积液、半月板损伤等。

和其他科室不同,心内科医生需要24小时待命手术。因为急性心梗患者越来越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此类患者抢救的黄金时间为发病后1-2小时。错过了抢救的黄金时间,患者即使抢救过来,也往往会留下后遗症,有些患者则因为错过了6小时救治时间,永远离开了。

有医生将心肌比作庄稼,血管比作水渠,并强调水渠不通(即血管堵塞),庄稼就会枯萎直至死亡。而这个枯萎死亡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患者心肌坏死后就不能再恢复。

“因而就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而言,心内科医生可谓是在手术室和死神赛跑。这个时候,没有人会注意到自己身上铅衣的重量,所有医生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抢救患者。毕竟,这个过程的每一分钟,都会关系到患者的预后。”唐发宽意味深长地向记者表示。

也是因此,心内科医生的手机需要24小时开机,身为主任的唐发宽同样如此。除了参加学术会议等事务要出差外,唐发宽每天早上6点就会来到病房,周末也不例外。这已经成为了他的工作习惯,“好像每天不来医院心里就不能踏实度过这一天一样”。

但唐发宽也坦言,心内科医生较其他科室的医生,可能会更加疲惫。因为长期“吃”射线的缘故,不少心内科医生反映抵抗力逐渐下降,经常在工作中出现疲惫、乏力的现象。

用“心”开出温暖处方

今年是唐发宽在解放军第309医院工作的第35个年头。35年来,唐发宽累计接诊和治疗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万余人,亲手主刀过几千例心脏介入手术,让成百上千的患者重燃生命希望。

1983年唐发宽初来医院时,该院的心内科还是一个单一性新生科室,病床数量也仅有28张。现在,心内科已经成为综合性心血管病中心,可以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康复等全程管理服务。当然,科室的病床数量也增长了几倍,现在已经接近100张了。

唐发宽是心内科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心内科发展也折射了唐发宽个人的成长痕迹。而要谈及35年来最重要的工作经验,唐发宽认为对医生而言,最重要的并不是技术,而是良心、苦心和热心。如果从事医疗工作缺少了这“三心”,医生即使医术超群,也不会是一名好医生,其甚至可能去拿技术做坏事。

前不久,有位东北的患者经人介绍来唐发宽这里求医。见到唐发宽,患者主动要求做心脏支架手术,这是患者所在地医院给出的明确建议。但诊断之后,唐发宽告诉患者,他虽然心血管有些堵塞,但还不符合心脏支架手术的临床指征,只要调整下药物两三天就可以出院了。

在唐发宽看来,不管患者的家境如何,支架毕竟是一种有创手术,如果不符合手术指征即使患者要求医生也应该果断地说“不”,这是身为医生的始终应坚守的良心。他也同时表示,医生是一份苦差事,要在治疗方法和手段上取得突破,往往要在无以计数的临床实践基础上不断总结才能实现,因而医疗技术水平提高的过程,也是医生呕心沥血忍受孤独的过程,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医生的苦心。

而医生的热心,对患者而言,则是一张温暖处方。

唐发宽曾经接诊过军事科学院的一名研究员。当唐发宽见到这名在手术室门口候诊的患者光着双脚时,随口“命令”道:“百病寒脚生,快把脚用棉被裹起来。”顿时,一股暖流涌上患者心头。后来,这名患者专门写了一封表扬信描述了这件事儿,唐发宽却表示他并不记得这个细节。

经验需要积累也需要创新

不管是医生的良心还是苦心,都不能少了技术的联结。

如同心脏和堵塞的血管之间,如果没有介入手术对血管进行疏通,血液的温度就不能向人体的其他部位传递。

还是在2015年的时候,有一位60多岁的心梗患者从河南转诊到唐发宽所在的科室。该患者多支多处血管出现严重狭窄,急诊收治该入院时,患者已经出现心衰和休克现象,且血压状况不好进行介入手术的难度较大。

但不做介入手术,已在休克状态的患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经过快速论证之后,唐发宽决定对患者采取“分步走”救治措施,即先疏通一个主血管抢救患者生命;待患者病情相对稳定后,实施第二步介入手术救治方案,针对患者的恶性心率失常和心衰症状,疏通第二根严重堵塞的血管;然后再经过大约10天的康复期后,对患者实施第三步手术方案,继续疏通患者严重狭窄的旁支血管,现在患者已经痊愈出院。

“其实,对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每一步治疗方案都可能直接影响患者生命。比如河南这位患者,如果不是采取分步治疗的科学决策,在收治入院时就着力打通全部血管,患者可能生命都保不住了。这都是根据临床实践积累的经验。”唐发宽向记者解释。

经验固然重要,但有时候还需要医生根据经验采取逆向思维部署手术方案。

在去年,唐发宽接诊了一位疑似结核病转诊到309医院呼吸科的患者。患者在转诊到呼吸科之后,经确认不是结核,但患者有明显的憋气现象,于是呼吸科请求心内科前去会诊。在会诊时,唐发宽根据患者心电图怀疑患者为不典型心梗,随后经过心肌酶检测确定了医生的判断,患者被转诊到心内科继续诊治。

“我们接诊后,经过造影手术发现这位患者的冠脉左支已经完全闭塞,右支堵塞超过了90%。按照常规方案,一般是先打通患者左支冠脉,但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先用2分钟时间打开患者的右支冠脉,保证了患者的心脏血运之后,再着手患者的左支冠脉疏通工作。其实,这位患者和河南患者的救治理念相似,按照常规的救治流程,患者可能保命都来不及,更不要说康复了。”讲到这里,唐发宽爽朗一笑。

他说,其实医生的不分昼夜和疲惫不堪,很多时候也只是为了换得患者康复的爽朗一笑。这种喜悦,其他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却吸引了众多医务人员前赴后继。



编辑:王慧文

关键词:患者 唐发宽 介入医生 职业 健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