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珍稀的故宫“皇木”近百年除了破坏 还经历了什么

2017年06月09日 16:28 |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楠木幼苗

费永俊之前取道竹溪时,曾打算去烂泥湾村看看那片林子,恰逢修路而作罢。但据当地林业局工作人员展示的照片,他判断,这些树是黑壳楠,虽然同属樟科,但是山胡椒属,并非楠属植物。“樟科植物的分类很困难,长得都很像。”他提到,现在一些书籍对楠木的分类也有分歧之处。

对于烂泥湾村楠木群的身世之考,他认为,此处气候和土壤应该是适合楠木生长的。而自古大木必须从水路放排而下,决定了若堵河里有楠木阴沉木,就能证明该流域为采木的必经之地。“但这往往需要运气,因为挖木被禁止,除非是山洪暴发或者其他原因,把它冲出来。”

21世纪,紫禁城的过去凝成了故宫,神木厂却消失了。

明清时期,北运至京的上好木料堆置于神木、大木两座木厂,作为皇家建材储备。“很多都有皇帝亲起的名字,其尺寸之大,叹为观止。曾有两个人在一段大木两侧并排骑马,都看不到对方。”故宫博物院宫廷部研究员周京南说。乾隆皇帝建碑立亭,刻《神木谣》于碑上。“文革”中,碑、亭俱毁,一段大木据传成了会议桌。

此等暴殄在过去不可想象。野生楠木成材缓慢,胸径三四十厘米约需一百年方能长成,皇家殿宇动辄一二米的选材标准,往往意味着千年的等待,且在水运途中,可能遗落在势急或凶险的水道中,不复踪迹。

费永俊的家乡荆州,荆江九曲回肠。多年前,工人们在火车站附近挖鱼塘时,曾拽出一根三米粗的楠木阴沉木。“出水后去掉边材用水清洗,对着阳光都能看到金光闪闪。”他前去考察鉴定,用刀薄薄削下一点,木质呈灰色,很香。他判断,这根木头应该来自长江故道,“埋在下面很多年,边材和心材都分离了。”

不过,皇家对楠木的珍重,给艰险的木政活动提供了多重便利。周京南认为,相比远离中央政权的海南黄花梨,以及来自域外的紫檀等红木,楠木多生长在中央政权能够控制的地方,主要是汉族聚居的四川。元统一后疆土辽阔,经济发达,且有水路直通京城,方才有条件深入崇山峻岭采办大木。

大规模、有组织地采伐楠木则始于明代。紫禁城营建初期,大殿多选用楠木,对大木的需求攀至顶峰。西南深山里的大树就地砍下后,“用小木头搭出甬道,将木料从山里拽出来,至小溪水边,等待涨潮时顺流而下,从支流再转至大江大河至北京。”周京南解释。周期之长,非四五年不得到京。

这等劳民伤财,正如南下采木的四川巡抚宪德所见:产木之处,十室九空;进山一千,出山五百。由于明代的过量采伐,没到清中期,大木已极为少见。康熙年间重修太和殿时,楠木大柱仅剩六根,只能酌量以东北红松代替。以至于如今殿内那些直径1.5米、高13米的“金龙柱”,大量使用了木料包镶拼接技术。

这种更替只是开始,此后,楠木几乎退出栋梁之列,多用于殿宇的室内装修和文房用具。周京南曾多次撰文梳理宫廷装修与陈列,如御花园的养性斋,内檐装修通体采用楠木制作;乾隆花园的古华轩,轩内天花板就是楠木凸雕龙纹的;而供乾隆退位后居住生活的乐寿堂,其天花也以楠木制作。楠木家具则以三大殿中的宝座,形制最高,全部以楠木为胎、罩以金漆,髹饰龙纹。这种金漆龙纹宝座是最高等级的,只能摆在紫禁城内的中轴线上的宫殿内。

长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

砖石坚毅,土木柔和,浸润着时光的痕迹。1964年,文物专家朱家溍带领故宫的木器组师傅,花了934个工日,重修了太和殿的这把龙椅。至今,在故宫库存的文物中,建筑材料的修复仍需用到楠木。“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故宫的一些文物说明牌以及陈设文物的底座,很多也用楠木制作。”周京南回忆,这些原材料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前从民间收来的。

编辑:杨岚

1 2 3

关键词:故宫“皇木” 故宫皇木 楠木老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