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情·民意>你言我语 你言我语

红灯管不住 曝光惹争议 “中国式过马路”死结怎么解

2017年06月26日 10:49 | 作者:王萌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别走了,再闯红灯明天就要罚钱了!”站在路口的文明引导员连忙叫住闯红灯的人群。可依然有人置若罔闻,大步流星。

从6月15日起,北京市启动路口秩序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违反交通法规行为,工体西路路口正是初期严打的46个路口之一。严打期间,对于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等行为,将依规处10元罚款。

凑齐一拨人就过马路——一直以来,不看交通信号灯、随意穿行交叉路口的“中国式过马路”饱受诟病,频频引发关于国民素质的大讨论。近期,针对“中国式过马路”,多地展开治理行动,人脸识别、公开曝光等新技术、新办法都派上了用场。

治理过马路陋习的新招让人叫好,但也引起不少质疑。是否于法有据?是否侵犯隐私?如何避免运动式执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交通难题?

① 用上人脸识别 解决成本难题

近期,山东济南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对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者进行抓拍。这项“黑科技”经媒体报道后,在网络上引发关注和讨论。

据济南警方介绍,人脸识别系统主要用于抓拍闯红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驾驶者,在晚上也能清晰成像。行人被“抓了现行”,闯红灯的短视频和放大后的头像将直接曝光在路口的显示屏上,呈现在公众面前。此外,这套设备还与居民身份信息系统相连,通过人脸识别出的违法者姓名、身份证号码等个人信息,也将显示在电子屏上。

济南启用人脸识别系统后,一个月共抓拍6200多起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违法行为。有了“黑科技”的威慑,闯红灯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有一个路口每天闯红灯的人次从逾百次降到了十几次。

不只是在济南,一段时间以来,江苏宿迁、重庆江北等地也将人脸识别抓拍系统放到了路口,效果同样立竿见影。在重庆江北,人脸识别系统试运行以来,行人过街守法率从60%上升到97%以上。

除了现场曝光,闯红灯者往往还要面临着“追加”处罚。在济南,系统抓拍后,违法者信息还将通过报纸、网络等进行曝光。交警部门还会将违法行为通报到违法人的单位或社区居委会,交通违法情况与文明单位、文明个人的考核评比实现挂钩。

此前,行人和非机动车闯红灯取证较难,管理和处罚无从下手,即便处罚了,几十块钱的罚款往往也难以起到震慑作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中国式过马路”的交通顽疾。治理行人闯红灯之所以屡出狠招、奇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违法成本太低、处罚的成本太高,结果造成了“法不责众”局面。因此,人脸识别等运用新技术的治理方式,被普遍看做“对症下药”的创新手段。

编辑:梁霄

关键词:红灯 曝光 中国式 过马路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