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品牌·人物品牌·人物

为贫困患者寻找资助

——访青海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宋翊飒

2017年11月22日 09:28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C2017-11-22zx701_P_1_56_600_1007_1323

小多杰的未来新世界

“终于定下来了,审批已通过,过一阵子就可以手术啦。”电话那端,青海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宋翊飒浑厚的男中音透着些许兴奋,他这几天很忙,正在为6岁的小多杰联络“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忙碌着。

据宋翊飒介绍,今年7月,为了配合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残疾人免费医疗救助筛查”工作,他随省人民医院医疗队去了杂多县。杂多县位于青海省西南部,地处澜沧江源头,离省会西宁1000多公里,属于纯牧区,平均海拔在4200米以上。

“白天还可以,虽然有些高原反应,但基本能克服,照样能接待100多名患者,晚上反应就特别强烈,血氧饱和度只有70多(正常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在95-100之间),头痛、头晕、胸闷,心率加快到130次/分,呼吸不畅,躺在床上睡不着觉”。宋翊飒就是在杂多县与小多杰相识的。

多杰生活在曲麻莱县的一个牧民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一个人带着他。在翻译的帮助下宋翊飒得知,多杰从小能说会道,三岁时开始,听力逐渐下降,因为没有条件诊治,所以目前已基本没有听力,语言能力也慢慢丧失,经过初步检查,考虑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需要做“人工耳蜗植入术”来帮助他重建听力。但是一只人工耳蜗要10万至30万元不等,这对于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的爷爷来讲无疑是天文数字,老人家听后愁容满面。

“我来想想办法。”宋翊飒想到了“第一声音”。“第一声音”是由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和深德公益联合知名爱心人士发起、老牛基金会战略支持的公益项目,免费为贫困家庭7岁以下儿童提供重度听力损伤的医疗与康复救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宋翊飒拨打了“第一声音”总部电话,得到了积极回应。当翻译把这件事告诉多杰的爷爷时,这位朴实的牧民握着宋翊飒的手,用当场学会的一句汉话,反复说着“谢谢谢谢”,并从兜里掏出100元钱直往他的手里塞,“翻译说他是想请我吃顿饭。”宋翊飒笑着说。

小多杰是幸运的,经过检查确诊,再过一个月左右就可以接受手术了,一个动听的新世界已经为他打开了一扇窗。

情系荒原奉献边疆

3月份的青海草原一片枯黄,虽然已记不清是第几十几次义诊,但讲起那次在兴海县的义诊,宋翊飒仍然印象深刻,他说:“牧民们太需要帮助啦!”

那次,和宋翊飒同行的还有1名骨科医生,1名眼科医生,1名心内科医生。一行4人带上诊疗器具和药品坐车从医院出发前往兴海县。

兴海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海南藏族自治州内,海拔4000多米,距省会西宁市约300多公里,不通高速和火车。车子沿公路一路前行,在近六个小时的行程中,除了料峭的寒风、瑟瑟的枯草,连一个人影都没见到。

宋翊飒坐在车上,看着远方的公路伸向天际,心里默默祈祷:“但愿天公作美,别再下大雪,不然路一封,又会有好多牧民不能来啦!”青海省人民医院针对农牧地区的义诊项目已开展多年,主要是帮扶当地医院解决他们不能处理的疾病,对于那些能够现场处理的疾病,医生们免费为患者现场救治,筛查出重大疾病后,会根据规定给予转诊,或进一步救治。

“当地牧民非常淳朴,他们的情感单纯朴实。虽然有高原反应,虽然有各种不适,但那对我们都不再是事儿。”尖措老人就是宋翊飒在兴海县义诊时认识的,这也成为他心底的遗憾。

“每次义诊前一个月左右,当地政府都会提前通知,有的牧民住得比较遥远,交通不便,为了通知到每家每户,工作人员要骑着马,翻过几座大山,穿越茫茫草原才能将信儿送达到牧民家里。”宋翊飒说:“这种送信的工作要跑一个月,即便是这样,到了约定的日子,能赶来就诊的牧民也不足总人数的1/3,路被大雪封住,出不来。即使是能赶来的牧民,也不完全符合筛查条件。当地牧民由于条件艰苦,就医机会少,听说省城来了专家,很多人将家里的老人送过来看病。尖措老人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她已经80多岁高龄,因为活动不便,是坐着牛车翻山越岭而来的。”

尖措老人不会汉话,在翻译的帮助下,大家逐渐了解了老人的病情:老人自幼患有脊柱侧弯,因为长期的畸形,肺的发育也受到影响,现在轻微的活动也会引起呼吸不畅,可是骨科医生检查后,遗憾地告诉老人,因为错过了治疗时机,目前已经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她的问题了,老人只好又被牛车拉回去了。类似的情况在他下乡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所以,宋翊飒也呼吁各界,关注贫困地区农牧民,加大对他们的援助。

卓玛是一名17岁的藏族少年,父母在玉树地震中离世,她目前由奶奶抚养。卓玛原来听力就不好,但是依靠助听器的帮助,日常交流与上学还不成问题,学习成绩也还不错,但是一年前的一天,她突然间听不见任何声音了,在当地治疗后,症状也没有好转。虽然经过诊断,确诊为“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建议人工耳蜗植入,效果还是很好的,但是由于超龄,不能享受免费项目,失去了治疗机会。尽管如此,宋翊飒还是第一时间联系了“第一声音”,得到了超龄且不一定能医治的回复,“卓玛和奶奶失望的眼神令我深感遗憾和无奈。”宋翊飒说。

扎根青海通联四方

宋翊飒说,青海的患者贫困人口特别多,情感都朴实真挚。据他介绍,有一位6岁的小患者听力下降,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效,父母带他来青海省人民医院求助,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宋翊飒为他减免了部分医药费,经过他精心医治,孩子恢复听力上学了,他的父母每年都会送一些自家种的土豆、辣椒、瓜果,还有自己亲手缝制的鞋垫来,从他家里到省城要坐六七十公里的车,有时赶上宋翊飒做手术,他们就在外边等上六七个小时。“当医生最大的感受就是成就感,这种感受是其他职业很难体会的。虽然有时也开玩笑说过不再做医生的话,但每到抉择时还是舍不得。尤其是面对那些贫困的患者,使命感和责任感就更强烈。”

除了治病救人,宋翊飒还积极利用各种资源,为当地患者服务。他从青海省残联了解到,国家针对贫困患者有很多扶持政策,只是由于信息传达不畅,政策有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他便利用微信、QQ、医生平台、朋友圈传播信息,14岁的秦观(化名)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帮助。“秦观来医院时,省残联已经给他办了残疾证,发了助听器,但是,我发现孩子因为既往的外伤,导致听骨链中断了,是可以治疗的,于是,我给他实施了手术,术后他的听力得到了大幅提高。”

宋翊飒说,青海省的耳病、脑瘫的发病率高于全国水平,青海省人民医院每年都会组织医护人员义务为当地农牧民义诊,目的是希望提前诊断,提前预防,提前治疗。他也希望通过互联网传播,能让更多的患者来青海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会提合适的治疗方案给患者。他也利用互联网普及科普知识,他提醒大家治病要及时,“错过最佳时机即使是神医也无能为力。”呼吁大家重视“耳鼻喉”科的小病,“小病不及时治也会要命”,他利用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升自己的技能,努力拓展资源,希望在为患者提高诊病能力的同时,为贫困的“小多杰”“尖措老人”们寻找到一些资助,“哪怕是生活上的一点关爱也好。”

编辑:赵彦

关键词:贫困患者 寻找资助 耳鼻喉 免费人工耳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