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云南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见闻

2017年12月06日 15:13 | 作者:王甜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系列报道①美好生活指日可待——云南省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见闻


云南文山州砚山县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王翔用彝语向群众宣讲。

编者按: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宏伟蓝图。作为我国多民族聚居地,云南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开展脱贫攻坚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日前,本报记者深入昆明、丽江、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围绕云南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以及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开展脱贫攻坚、实施“沿边三年行动计划”等主题进行了采访。即日起推出“十九大精神在云南”系列报道,全面展示云南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开创新局面的做法和经验。

文山黑鱼洞:

村里来了彝语宣讲员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生活着汉、壮、苗、彝、瑶等11个世居民族。为宣讲十九大精神,文山州组建了宣讲小分队,用少数民族语言到民族村寨进行宣讲,将十九大精神传到村村寨寨。

“各位父老乡亲,大家好!今天我把十九大精神给大家讲一讲……”在一张石桌搭建成的简易宣讲台上,砚山县宣讲团成员王翔用彝语给村民们宣讲十九大精神。砚山县维摩乡黑鱼洞村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认真聆听着。

十九大闭幕以来,类似的演讲,王翔已经作了5场,听众达6000余人次。

黑鱼洞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村寨,在砚山县素有“彝族弦子舞之乡”的美誉,每逢传统节日,村民就打起火把,跳起弦步。这些年,随着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的推进,当地民族特色日益凸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这个世代以耕种为生的彝族村寨,迎来了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以前跟着妈妈做刺绣,只是想着做一些好看的衣服、被子给家人用,根本没想过做刺绣还能赚钱。”村民杨树芬擅长刺绣,她在村里成立了刺绣农民专业合作社,带着4个徒弟一起做刺绣,每年收入近万元。“比起种包谷、辣椒,坐在家里做刺绣轻松多了,收入也比以前翻了好几倍。”杨树芬说。

“十九大召开后,乡村发展方面有什么扶持政策?”听了王翔的宣讲后,杨树芬问道。当得知报告中提到要“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时,杨树芬十分高兴,她打算先把合作社做大,再把订单发展到省外去。

“彝族是一个爱唱爱跳的民族,十九大召开以后,国家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保护和发展会不会有帮助?”黑鱼洞村彝族山歌传承人杨仙秀,最关心的是民族文化问题。在听了王翔的宣讲后,她想知道国家下一步对民族文化发展的扶持情况。

在现场,王翔就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坚持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解答。杨仙秀说:“党和国家对繁荣兴盛民族文化这么关心,我对以后民族山歌的发展和传承有了信心。”

“我们黑鱼洞村的生活环境变好了,农闲时村民不再赌博、酗酒,而是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借书、看书,到广场上、村头寨尾唱民歌、哼小调、跳弦子舞。”杨仙秀信心满满地说,“作为彝族山歌传承人,我会把山歌唱下去,把我们的生活过好。”

拉市海:

整改旅游管理助力乡村振兴

就在宣讲团进村入寨宣讲十九大精神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则结合十九大精神,思考未来的路该怎么走。

蓝天碧水,波光粼粼,进入初冬的丽江市拉市海旅游景区,水草肥美、风景如画。拉市海位于丽江城西面10公里处的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拉市镇,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由于修建水坝,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了高原湿地特有的景色。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亲们都为之一振、信心满满。”拉市镇镇长龚道勇说。

今年以来,拉市镇共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年收入8000万元。通过这几年发展旅游业,拉市镇的人均年纯收入已经达到12800元。不过,在龚道勇看来,振兴乡村旅游,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拉市海乡村旅游是丽江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乡村骑马旅游为基本业态,从2000年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丽江旅游的热门地区。因拉市海发展乡村旅游较早,周边村民大多都养马,拉市海发展乡村旅游后,村民便自发经营马场。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拉市海共有马场54家,马匹4369匹,从业人员4835人,年接待旅游者196.6万人次。因这些马场各自经营,服务标准不统一,价格混乱,游客投诉率居高不下。

“不彻底整改,发展就不会长久,这是血一样的教训。”龚道勇说,拉市镇不仅要规范管理旅游市场,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保护好民族文化资源,往全域旅游的方向进行打造,不断促进当地百姓增收致富,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今年4月起,丽江市玉龙县对拉市海马场进行了标准化建设,以村、社为单位,将原有的54个马场重组、归并为18个,并制定了马场的等级划分。价格方面实行明码实价、诚信经营,骑马观光最长线路最高定价为360元。并先后举办了3批1200人次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旨在提高马场从业人员的旅游业基本知识和技能,规范其旅游服务行为,维护旅游市场秩序,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我们要根据自身实际,找准方向,通过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龚道勇说。

丽江金龙村:

从“移民村”到“玫瑰小镇”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了……”在丽江市古城区七河镇金龙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整齐的桌椅排成三列,近百人依次坐着。讲台上,村干部正在用幻灯片为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内容。

傈僳族村民朱尚德听得很认真,还不时在小本上记两笔。“这些年,村干部带领我们搞旅游,我们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朱尚德说。

2008年,为了金安桥、龙开口两个大型水电站的建设,位于金沙江西岸的5个乡镇、10个村委会、28个村民小组的1800多名村民搬迁来此,汉族、纳西族、白族、傈僳族、苗族、彝族、回族、藏族、拉祜族9个民族嵌入式居住生活。起初因为田地少,家家户户都有人外出务工。朱尚德也是其中一员,曾经在丽江拉货赚钱。

为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当地党委政府一方面改善金龙村的道路基础设施和居住环境,一方面大力发展林果、药材等各种产业,实施了蔬菜大棚建设、食用玫瑰和魔芋等产业发展扶持项目,使金龙村有了一个浪漫的名字——九色玫瑰小镇。

2015年,七河镇党委促成了丽江玫瑰小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丽江九色玫瑰小镇”旅游开发项目在金龙村落地生根。公司带领村民走上了以玫瑰为主题的旅游之路,村民们做起了旅游生意。村民的收入连年攀高,金龙村也从发展后劲不足的“移民村”变为了富裕时尚的“玫瑰小镇”。

如今的小镇里,每天都有游人前来寻求闲适的乡村文化生活。

“很多曾经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了家乡,实现了劳动力回流,他们利用自家的房屋开铺设店,经营旅游产品与各种特色小吃。”古城区七河镇金龙村委会主任张银宝说。

玫瑰小镇建起来后,朱尚德也不再外出奔波了,他在家里开了间小商店。今年“十一”期间,小镇吸引来了很多游客,朱尚德的商店生意非常红火。

记者来到村文化广场,几位纳西族老人正在跳着民族舞蹈,欢声笑语从小镇传开……

(王甜文\图)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旅游 精神 村民 宣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