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锐·评论锐·评论

以“塞罕坝精神”守护永续发展的未来

2017年12月08日 10:40 | 作者:范荣 | 来源:北京日报
分享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塞罕坝的故事雄辩地证明:生态退化的进程是可逆的,只要人不负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负人;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今天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向绿色小康全面进军,还需拿出决心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这不仅是单方面的付出,也是在守护永续发展的未来。

2067244

“他们筑起的‘绿色长城’,帮助数以百万计的人远离空气污染,并保障了清洁水供应。” 12月5日,2017年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授予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表彰他们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的特殊贡献。在颁奖现场,老中青三位建设者代表从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手中接过奖杯。

塞罕坝,蒙语意为“美丽的高岭”。如今再看这里,可谓地如其名——林海绿原、水草丰茂,是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这片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面积达112万亩,林木总蓄积达1012万立方米,相当于北京市林木总和的1/2;总计3亿多株的树木总数,按株距1米计算,可绕地球8圈,堪称人工造林的世界奇迹。

相较于今日盛景,更令人震撼的是塞罕坝的命运起伏,以及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历史上,这里曾山川秀美、林壑幽深,康熙歌咏,“鹿鸣秋草盛,人喜菊花香。日暮帷宫近,风高暑气藏”。但至清末,风雨飘摇的政权已顾不上什么“鹿鸣”与“菊花”,直言“开垦围场各地藉筹军饷,实为寓兵于民之善策”。很快,绿色大厦轰然坍塌,“美丽的高岭”变成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直到1962年,369名创业者从大江南北毅然走上塞北高原,拉开了塞罕坝林场建设的历史帷幕。五十五载寒来暑往,几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斗天寒、喝雪水、住马棚、睡地窖,将一株株希望的树苗栽到荒原上。事实雄辩地证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生态退化的进程是可逆的,只要人不负大自然,大自然定不负人。

“修复生态是一项有意义的投资。”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这样评价。诚如斯言。塞罕坝重披绿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世界意义看,“塞罕坝奇迹”展现了我们国家为全球生态安全所作的贡献和努力,科学造林、荒漠化治理等经验也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从生态价值看,一棵树就是一台制氧机,一片林就是一个蓄水池。数据显示,塞罕坝林场每年可涵养水源、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20亿元,是首都和华北地区当之无愧的水源卫士、风沙屏障。从经济效益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当地正开展生态旅游、打造绿色产品,森林碳汇交易如火如荼,正如塞罕坝人所感慨:当初吃的苦都化为了今天的甜。

以更大视野来看,塞罕坝也是中国谋求绿色发展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之速前所未有,生态保护举措次第铺开。在各地发展的大账中,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日益成为高频词,留住青山绿水、守住生态红线日益成为优先项。比如,黑龙江省明确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内蒙古自治区大力推进退耕还林。更重要的是,绿色发展的理念正伴随这些行动深入全社会,带领更多人完成了观念转变。从“用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再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与发展逐渐浑然一体、和谐统一。

全国范围内一个个治理样本反复证明:事在人为,只要每个人都争做“环境卫士”、行动起来,什么样的绿色奇迹都能创造。揆诸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没有一个国家在成为工业大国的发展历程中不曾产生环境破坏问题,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不曾付出艰辛努力便收获良好生态环境。尤其要看到,生态问题有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治理和恢复亦有其客观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塞罕坝人用了半个世纪的接续奋斗才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绿色传奇,今天我们建设美丽中国、向绿色小康全面进军,还需拿出决心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让更多“不可能”成为“可能”。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描绘的美丽中国,激发亿万国人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凝聚建设美好家园的同心众力。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我们对大自然的守护,不仅是单方面的付出,也是在守护永续发展的未来。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发展 塞罕坝 生态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