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委员讲堂委员讲堂

徐凤芹委员:百病皆生于气 调气即养生

2018年03月16日 09:18 | 作者:徐凤芹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作为一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年的心血管病和老年病临床医生,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给患者诊疗时,经常会有人咨询中医如何养生、怎样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等,说明民众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了。论及中医养生,我认为百病皆生于气,调气即是养生。

我国目前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如何养生治未病、延缓人类衰老、提高健康素养至关重要。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统计后指出:个人的健康寿命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卫生服务因素,7%取决于气候因素,60%取决于行为生活方式,这个研究说明长寿基因固然对人的寿命有一定影响,但主要的还是取决于自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个占60%。所以,养生治未病就显得非常重要。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明确告诉了我们如何养生:“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意思是说,懂得和实行了养生之道就会身体健康,益寿延年。

现在大家都很重视运动,走路甚至跑步的人越来越多,也很重视饮食养生,吸烟的人也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而有所下降,但很多人都忽略了精神养生,而精神养生在生活方式中又是最重要的。

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气顺则百病不生。《黄帝内经》中就有“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的论述,明确指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对人体的影响,引起气的运动失常,进而导致形体或神志异常,出现诸多病证。明代著名养生家汪绮石在《中外卫生要旨》中也指出:“养生当以养心为先,心不病则神不病,神不病则人自宁。”

统计发现,目前与情绪有关的病已达到200多种,在所有患病人群中,70%以上都和情绪有关。目前临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合并了心理疾病,我们在影视作品中也常常看到人在生气的时候捂着胸口犯了心脏病。因此我在临床治病主张心身同调,并开设了双心门诊,在用药物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同时,注重人文关怀,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及调畅情志。

曾有一位60多岁的男患者因为冠心病心绞痛装了几个冠脉支架,但支架术后他却觉得总是反复心绞痛,病情一点都没有缓解,甚至还加重了,多次叫120到医院看急诊,这就是双心疾病。朋友介绍他来找我诊疗,通过用养血柔肝清热、活血通络解痉的中药治疗及耐心疏导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

我门诊时还接诊过一位女性高血压患者,白天上班工作,晚上还要照顾生病卧床的老人,工作压力大,夜间休息不好,平时脾气容易急躁,每次心情不舒畅,血压就会骤然升高。这种情况非常危险,特别是体质偏阳亢的患者,“大怒则形气绝,使人薄厥”,很容易发生脑卒中。因此每次就诊时,我将情志致病的危害性向她进行健康宣教,通过耐心细致的倾听并及时加以劝导,患者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并感到获益颇多。

2017年,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开展首都中医治未病健康项目工程,我作为高血压技术团队首席技术官,制定了集“运动、饮食、心理、中药、中医非药物疗法”五位一体的高血压治未病技术方案,其中就包含了心理治未病方法,获得了颇多认同。

故善养生者必首重调气,气机调和则益寿延年。古今中外,绝大多数长寿老人,多是胸怀开朗,心情舒畅,忠诚善良,积极乐观的人。因此,长寿的秘诀最重要的是心情舒畅,拿得起放得下,气机调达才是良药。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副院长)

编辑:赵彦

关键词:养生 调气 健康意识 政协委员 徐凤芹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