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声·政情>观察 观察

治“带病”广告 须对症下药

2018年03月26日 09:52 | 作者:卢泽华 |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到: 

“大张旗鼓”变“隐姓埋名”

违法违规广告为何肆虐网络?动因之一是巨额利润的诱惑。据了解,2017年全国广告经营额6896亿元,其中互联网广告份额超过50%,经营额已经超过所有传统媒体广告之和。从微观来看,网络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不仅仅依靠产品的销售,还依靠自身流量吸引广告商来投广告。这就造成了网络公司对广告收入的严重依赖。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广告形式也日趋多样。除了日常看到的文字、图片广告,还有搜索广告、视频直播等。由于互联网广告发布便捷,形式多样,违法广告藏身其中,隐蔽性强,传统手段难以发现,难以追踪,难以查处。

同时,相关监管理念和技术却相对落后于市场发展速度。直到2016年,中国才发布了《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对互联网广告进行明确界定,并列出了互联网广告活动中为违规条目,以规范互联网广告活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互联网广告业的健康发展。

然而,在制度规范面前,一些大张旗鼓的违法违规网络广告虽有所减少,但一批形式更具隐蔽性、“隐姓埋名”的网络广告却日益泛滥。比如,有些广告先做好新闻热点的吸引和各种故事的铺垫,最后却以“神转折”推介商品。再如,凭借推荐攻略、论坛回帖与广告软文之间的模糊界限,有些网络广告积极伪装,鱼目混珠。有的还假借新闻资讯之名不按规定标注广告标识。这些“擦边球”行为难以甄别和捕捉,逐渐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

形成合力“对症下药”

网友对广告拦截软件的热衷,多少反映了对网络广告骚扰的无奈。然而,抵制“带病”网络广告,不能光靠网友自己拦截。事实上,有关部门正在以社会影响大、覆盖面广的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子商务平台、移动客户端和新媒体账户等互联网媒介为重点,对症下药,集中整治一批社会影响恶劣、危害人民群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虚假违法互联网广告。

一方面,主要解决技术短板,实现对违法违规网络广告的实时监控。早在去年9月,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就正式启用,实现对46个副省级以上行政区划的1004家重点网站及百度、盘石、蘑菇街、贝贝网等4家广告联盟和电商平台广告数据的监测。有关方面预计,2018年日常监测网站将拓展至2000家,动态监测网站将拓展到15万家。

这种监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最新数据显示,全国互联网广告监测中心正式启动以来,互联网广告的违法率从开展监测前的7.1%降至1.98%,威慑作用初步显现。

另一方面,实行专项整治。日前,国家工商总局印发了《关于开展互联网广告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2018年要推进移动端互联网广告监测能力的建设,初步实现对1000个手机客户端和1000个公众号互联网广告的监测。

重拳治理之下,违法违规网络广告有所收敛。然而,也应该看到,目前也有技术监测触及不到的“盲区”,比如自媒体软文、视频直播中的口播广告等形式,现有技术还是很难实现有效监测。同时,面对违法违规网络广告的野蛮生长,政府监管虽然是主要解决方式之一,但优化行业生态、加强业界自律,形成监管合力,也是必要措施。在这一方面,全社会无疑仍需长期发力,步步为营。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广告 网络 违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