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拔穷根,教育加把力

2018年03月26日 10:19 | 作者:王浩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增投入,强监管,啃下脱贫“硬骨头”

教育扶贫应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相互结合,特别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设针对性强、实用的培训项目

社会公益组织用好“第三方”身份,参与对扶贫政策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等

记者:脱贫攻坚进入冲刺阶段,教育扶贫这场硬仗怎么打?

李兴洲:教育扶贫效果显著,但也应看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还比较严重,深度贫困地区不少学生还无法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下一步,教育扶贫应该在优质和精准上下更大力气。

首先,应继续提升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针对学校“城镇挤、乡村弱”、村小和教学点运转比较困难等问题,统筹学校布局、统筹经费投入使用、不断缩小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差距,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针对乡村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高的问题,应扩大农村教师特岗计划规模,通过定向培养,为农村学校提供“一专多能”的老师,鼓励优秀退休教师支教讲学。

其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在“帮扶谁”和“怎么帮”上,提高教育扶贫工作的靶向性。在扶贫对象上,要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人口为重点,精确瞄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在扶贫举措方面,对不同教育阶段和教育类型的贫困人口,提出有针对性的教育扶贫措施。

卢迈:贫困地区农村学前教育存在明显短板。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普遍在50%以下。未来,应当朝着 “一村一幼”不断努力。

就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而言,我们发现有的地方因认识不到位、财力受限等,对国家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有的没有配备食堂工勤人员,有的不愿承担食堂水电煤气等费用,无法为学生提供正餐,只能提供面包、牛奶、火腿肠等加餐。这样的加餐方式难以保证学生的营养摄入,财政资金没有花对地方、花出效果。建议各地政府完善相关保障制度,分担食堂运行费用,把这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好。

宋志平:扶贫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教育扶贫应和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等相互结合。各地应与地方脱贫规划对表,特别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开设针对性强、实用的培训项目,为贫困户送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组织贫困户到发达地区“取真经”,开眼界、长志气,增强脱贫的内生动力。我们集团组织定点扶贫地云南省绥江县基层干部和农村能人到北京、河北等地参观学习,坚定他们的脱贫致富的信心。

记者:如何发挥包括企业、社会组织等在内的全社会力量,形成教育扶贫的合力?

李兴洲: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大扶贫格局。

例如,在山东省滕州市,当地留守女童数量多,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家庭教育缺失、人生目标模糊等问题。为了帮助她们更好地成长,当地成立了一支由学校老师、礼仪老师、心理专业人士、社会义工等组成的志愿者服务团队,发起“美丽女孩行动”,对她们定期开展指导。来自滕州鲍沟中学的小楠是这项活动的受益者。之前因为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关爱,她学习成绩下滑,对未来感到迷茫。在志愿团队的帮助下,小楠慢慢找回自信,考上了某职业学院的护理专业,人生走上了正轨。

“美丽女孩行动”积极构建学校主导、家庭配合、政府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关爱体系,效果不错。我们尝试将这一模式运用到需要帮扶的群体中。

卢迈:应该鼓励家庭、社会组织等民间力量,形成对教育扶贫的有益补充。特别是用好社会公益组织的“第三方”身份,参与对扶贫政策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等。

比如,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担了对“贫困地区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第三方评估工作,基金会建设阳光校餐数据平台,覆盖全国13个省的9200多所学校,共收集分析1000多万条学生营养数据。以此为基础的政策建议报告,受到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教育 扶贫 贫困地区 贫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