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党派·声音>统一战线 统一战线

民族镇有个脱贫攻坚好“公约”

2018年04月23日 11:17 | 作者:辛恒卫 马钊 瑚成城 | 来源:中国民族报
分享到: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民族镇有个脱贫攻坚好“公约”


“自从我们的《脱贫公约》实施以来,贫困户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个公约,确实管用!”陕西省商洛市镇安县西口回族镇青树村党支部书记马会银说。

在扶贫工作中,西口回族镇积极发挥村级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作用,针对扶贫工作现状制定出台了《脱贫公约》,激发了贫困户的主观能动性。

《脱贫公约》的出台,还得从西口回族镇的贫困户精准识别工作说起。

“我们发现,在贫困群众中有一些不良现象。个别户等、靠、要思想和攀比思想严重,个别户好吃懒做、坐吃山空,个别户甚至以贫困户帽子为荣。这些人虽是少数,但是影响很不好。”西口回族镇党委书记杨俊说。

扶贫先扶志。“扶贫干部只是帮助和引导,如果贫困户自己都没有信心,都不主动,那扶贫的效果也就谈不上了。”鉴于此,西口镇党委、政府萌发了发动群众、运用村民自治的手段制定《脱贫公约》的想法。

《脱贫公约》的出台很慎重,拟出草案后,先后经过贫困户、非贫困户和村党支部、村委会几番讨论,最后才在会议上通过,上墙张贴。《脱贫公约》六条内容都是根据国家和地方关于扶贫攻坚的政策文件制定的,包括自力更生、接受扶贫指导、参加国家的政策培训、发扬团队精神、注重环境卫生、遵纪守法等内容。总体上,就是要求贫困户要自信、自主、自强。

“《脱贫公约》也是一种简单的契约,对贫困户来说就是规定哪些做不得、哪些该做而且还要做好,同时也加大了社会监督的力度。”杨俊说。

制度的生命在于实施。如何让《脱贫公约》从墙上“走”下来,在具体的扶贫工作中发挥作用,从而激发贫困户的活力和动力?

西口镇的做法是:通过扶贫例会,让回汉各族群众学习扶贫政策,对照公约自我评议并剖析落后现象,达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目的。

据马会银介绍,西口镇青树村村民王学均一个人生活,家里的环境卫生很差,被子从来没叠整齐过,门前的垃圾也很多。贫困户狄方余刚开始也做得不好,后来经过教育学习,现在好多了。于是,村干部就把王学均带到狄方余家里学习取经,这对王学均触动很大。这之后,王学均经常打扫卫生,现在他家也干净清洁了。

贫困户吴远锋沉迷于打牌赌博,不务正业,起初对村干部的教育很抵触,甚至冷言冷语。村干部根据《脱贫公约》,拟定了三条措施:凡有群众看到他赌博,就可以拍下照片并向村干部报告;若屡教不改,要在他家召开现场会;今后的扶贫帮扶举措和资金,对他要“慎重考虑”。

一段时间之后,吴远锋再也不赌博了。“每个人都不是生来就好吃懒做的,只是我已经懒散惯了。接二连三地被乡亲们举报、被村干部教育,感觉自己也很没有脸面。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吴远锋说,“刚开始,我心里确实不舒服。后来想到,大家都是为我好。”

批评归批评,帮助也很及时。吴远锋有意愿发展养殖业,村里便给他筹集了5000元的周转金。现在,吴远锋干劲很大。

据了解,在公约的监督和激励下,西口镇的不少贫困户从被帮扶者转变为帮扶者,成为产业致富带头人。石景村回族村民马胜富,办起了养牛场,组织发动周边回汉族群众养牛致富。

“《脱贫公约》对镇、村干部也是一种洗礼。以前,一些干部干工作蜻蜓点水,现在精益求精、沉得下去,群众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杨俊说,以前西口镇是信访大镇,逢赶集日,镇党委书记、镇长的办公室里总是挤满了信访群众,现在人少多了,乡风民风得到明显好转。

据悉,西口回族镇10个村目前都出台了富有自己特色的《脱贫公约》。《脱贫公约》成为促进当地干部和群众共同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催化剂。

辛恒卫 马钊 瑚成城


编辑:李晨阳

关键词:贫困户 脱贫公约 扶贫 公约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