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见证大变迁 见证大变迁

中国人,越来越会“玩”了

2018年08月08日 15:32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每周工作四天休息三天?

近来,一则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休闲绿皮书:2017~2018年中国休闲发展报告》建议,从2030年起,在全国开始实行4天工作制。

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人对“做四休三”表现出极大的向往,但也有人表现悲观:一周休两天都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三天的提议,只是看上去很美。

王琪延,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绿皮书的执笔人之一。他提倡“做四休三”已有多年,却没想到,这次被舆论推上了风口浪尖。

王琪延对记者表示,反对者多是担心,减少工作时间,劳动力成本会大幅增加,会导致产品没有竞争力。

“其实大家争论的焦点在于,休假之后,劳动效率是更高还是更低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工作而言,休息好了之后,劳动效率是会提高的。”

1986年,王琪延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校任教已经3年。学统计学出身的他开始研究时间分配的课题。王琪延通过调查发现,社会发展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休闲时间增加可以提高劳动效率。在当时出版的一本名为《社会统计学》的书里,王琪延负责写时间分配这一部分。这个话题,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崭新而陌生的领域。

1989年,王琪延赴日本留学。那时的日本,已经不是人们想象的“拼命三郎”的状态,社会在转型,休闲在人们生活中的份额越来越重。“在日本的老年人看来,年轻一代都在玩,他们很看不上。”他当时意识到,中国未来也可能面临这样的转型。回国后,王琪延就一心扑在“休闲”这个学科上。

彼时,休闲对于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有的高校有研究休闲哲学的,谈的是一些哲学的问题,比如说‘休闲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并没有落实到产业层面,研究休闲产业的几乎没有。”王琪延的研究,让周围许多人觉得不理解:“休闲是个啥,不就是玩吗?玩有什么好研究的?”当时还有不少人生活拮据,觉得与“闲”挂钩的没什么好事儿。王琪延则对他们说:“20年后,你们才能理解这个问题。”

“休息时间增加之后,诞生了一个巨大的产业,那就是休闲产业。”在考察了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休闲产业之后,王琪延对国内的休闲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国内休假政策的调整,也让王琪延距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大小礼拜制度,1995年,实现了双休日,GDP持续两位数增加,旅游业也成为新的增长点,特别是2000年开始的黄金周,使国内旅游在假日期间出现“井喷”现象。2017年,我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数达50.0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5661亿元;全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而从社会功能来看,旅游业已经成为吸纳就业和摆脱贫困的主要渠道;到2017年,旅游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总人口的10.28%;旅游业的发展已使超过10%的国内贫困人口脱贫。

越来越多的地方主政者意识到,休闲经济,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2000年前后,王琪延开始接到地方政府的“订单”:帮助地方做休闲旅游规划。伴随着实践的推进,王琪延的研究也不断推进。2002年,他开始招收博士生,研究休闲产业。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休闲经济研究中心获批成立,其后中心的规模不断扩大,如今有39名研究员,分别来自高校、政府等各界。曾经的边缘学科,如今火红得让王琪延很是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玩是人的天性。”王琪延在调查中发现,如今中国人在时间的分配上,呈现出与过去明显不同的特征。“工作日的工作时间有增加趋势,休息日的工作时间有减少趋势。说明大家工作的时候,就心无旁骛地干活,休闲的时候,就投入地去玩。”除了旅游,体育和娱乐业也迅速发展起来。王琪延觉得,中国人,越来越会“玩”了。

编辑:周佳佳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