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呼和浩特:“旅游+”模式推动全域旅游新发展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探索“旅游+”新模式,推动全域旅游新发展,旅游经济较快增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旅游产品供给明显增加,呈现出优质高效的发展态势。
2017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907.77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759.16亿元,分别增长13%和23%。涉旅人员达到10.8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9.4%,旅游业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品牌创建成效显著。伊利工业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命名为首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敕勒川文化旅游区被评为国家首批湿地旅游示范基地。加快整合重点景区及周边资源,全力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和5A级景区创建,2017年全年新增1家4A级景区、2家3A级景区,推动敕勒川文化旅游区、呼和塔拉旅游区等5个景区纳入创建国家5A景区项目储备库。目前,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昭君博物院已编制并上报5A级景区申报材料,敕勒川文化旅游区经自治区旅发委推荐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发展全域旅游,支持土左旗、和林县、清水河县、武川县全面启动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产业发展加速融合。扎实推进“旅游+”战略,通过实施“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康养”模式,成功推出了内蒙古旅游那达慕大会和《千古马颂》等文化精品,上报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个、中草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8个、中草药健康旅游示范项目2个;通过实施“旅游+交通”模式,推出了“茶叶之路”“口岸号”“草原之星”等精品旅游专列产品;通过实施“旅游+农牧业”,积极开展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工作,累计申报自治区级示范县3个、示范点16个。
重点工程扎实推进。昭君博物院经过近3年的“品牌景区”建设投入运营,敕勒川文化旅游区万亩草原、温泉养生中心、温泉酒店、嬉水乐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投入使用,老牛湾黄河大峡谷续建项目全面竣工,大青山前坡生态休闲旅游区后续项目稳步推进,神泉生态旅游景区二期工程建设完成,大召、大盛魁文化片区改造基本完成,呼和塔拉旅游区服务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检验。自驾车营地建设扎实起步,目前已有5个旗县区完成项目立项等前期有关手续。这些重点旅游项目的不断完善升级,为旅游业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智慧旅游方面,目前已完成全市智慧旅游《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方案》,启动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把旅游产业运行监控和应急调度、旅游电子政务和信息资讯、旅游营销咨询和电子商务集群等同平台运行,并将呼和浩特市10家4A级景区视频监控全部整合接入国家、自治区、市级旅游管理平台。同时,依托呼和浩特汽车客运东枢纽站,启动了旅游综合服务体规划建设工作。
今年是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美丽中国——全域旅游年”,呼和浩特市将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大调整、大变革、大跨越发展,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按照“全域布局、全景覆盖、全局联动、全业融合、全民参与”的要求,创新“全景、全业、全时、全民”模式,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呼和浩特市由旅游消费集散地向休闲观光度假、多元文化传承、四季风光展示、旅游消费服务等全要素集聚的全时旅游、全域旅游转变,实现呼和浩特市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力争接待国内外游客450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50亿元以上。
此外,“旅游+扶贫”也是今年的一个重点。去年市政府出台了《呼和浩特旅游奖励暂行办法》,市财政出资1亿元设立呼和浩特市旅游产业引导投资基金,全年累计争取到国家、自治区旅游发展资金4800万元,集中扶持了一批有特色、有前景、有效益的旅游项目落地实施。2018年,市政府又列入6000万元财政预算作为我市旅游发展资金,助推全市旅游优质高效发展。(记者 武子暄)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旅游 全域 景区 旅游区 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