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找回读书的“初心”

2018年08月14日 10:21 | 作者:韩毓海 | 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二)

读书,是为了解决问题,但也要知道,一个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出现,而且,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新的问题。杨万里有诗曰: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这首诗讲的就是:解决问题、面对问题的实践是无止境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能力空前增强,但是,发展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就是由于资源、资本和资金过度集中于城市,从而造成了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我们不但要看到:历代执政者,只有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现代农业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中国的工业化,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免除了数千年的皇粮国税的基础上,自2005年以来,我国连续10多年对农村投资规模超过13万亿元人民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又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贫困计划,这是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绝无仅有的举措。

在漫长的历史上,农业、农村、农民,便是资源、资本和资金的主要供给者。虽说“井田制”是历代圣贤梦寐以求的理想制度,但按照孟子的说法,“井田制”的基础就是“贡、助、彻”,“其实皆十一也”。唐代最伟大的地方在于“均田”,但其实质便是“租庸调”。在人类历史上,像今天这样规模的向农村的投入,乃是从来没有过的。尽管这种投入,看起来似乎没有短期的市场回报,但是,真正的回报,就在于为城乡之间的“再平衡”创造了前提与条件,从根本上挑直了中国与人类发展的道路。

如果说,中国实现现代化和工业化是一场伟大的革命,那么,在此基础上,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充分,则是又一场更加伟大的革命。

人们常说,读书要立足中国大地,我以为,这里的意思就是:要读懂中华文明,就要了解农业、农村和农民,而土地问题,又是这一切的基础。

(三)

读书要系统。有人提倡大学生要系统地读经史子集,但我以为这实在是偏于高远的理想。我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是,必须系统地熟读以下文章:《商君书》《盐铁论》《封建论》《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传习录》《陈六事疏》《读史方舆纪要》《圣武纪》《备陈民间疾苦疏》《统筹全局疏》《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联合政府》,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几个重要文件。

因为读了这些文章,就会对中国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有一个初步的但却是系统的理解和领会。

而关于读书,我还有一种担忧,就是今天不少大学生,除了读教材以应付考试之外,几乎很少读书,甚至不知道为什么读书。

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而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指出的——由培养“公民”向培养“市民”转化。其结果,则正如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使风俗日趋淳朴》中所指出的那样:“我们的孩子不会说他们自己的语言,但却能说在任何地方都用不着的语言,会作一些几乎连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诗。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到区别真理与谬误的本领,反而学会了一套善于诡辩的技能,把真理和谬误搞混,使人分不清真伪。什么叫崇高、什么叫正直、什么叫谦和、什么叫人道、什么叫勇敢,他们全然不明白。‘祖国’这个亲爱的名词,他们充耳不闻。我们有许多物理学家、几何学家、化学家、天文学家、音乐家、画家和诗人,就是没有公民。”

需知,湖南第一师范给予青年毛泽东的,不是别的什么教育,而是公民伦理教育,这有他的读《伦理学原理》批注为证。而我们当前的教育最缺乏的,就是那种以发现和培养“人的本质力量”和“初心”为目标的公民伦理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爱国是第一位的,广大青年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论断,抓住了当前教育最核心的问题。

如果丧失了接班人教育,大学只能是职业培训所,如果丧失了公民教育,大学培养的只能是小市民。

人生忧患读书始。读书,并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快乐。有人说,不读书,我们依然很快乐,而如果读书不能使我们快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每当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就会想起周恩来青年时代说过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说到读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是一本最大的书。

而今天的我们,最需要找回的,就正是毛泽东、周恩来那种读书的“初心”。

编辑:李敏杰

01 02

关键词:读书 中国 土地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