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晁恩祥访谈

2018年11月14日 09:28 | 作者:郝雪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医疗卫生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对待中医要有诚心,对待学术要有诚信,对待患者要有诚意,这是我们要经常牢记的。

——晁恩祥

人物简介:

晁恩祥

国医大师、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首席专家,第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央保健会诊专家,全国中医内科肺系学科带头人之一。擅治慢性咳嗽、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间质性肺疾病等常见病及一些疑难杂病。

◆一张老照片,一个矫健的身姿,腾空飞跃的那一刻,不仅记录着冠军辉煌的一瞬,也记录着曾经昂扬的青葱岁月。从热爱体育到选择中医,虽然只是一次感冒的偶然发现,但中医的神奇,却让他为之痴迷执著了一辈子。

◆灰旧的蒙古袍,漫天飞卷的黄沙,22年的支边工作与生活,只因“要到缺医少药的内蒙古去”。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用热血和青春、甚至生命,为新中国的建设倾尽所有,无怨无悔。

◆SARS疫情汹汹而至,他只身前往重灾区,以舍我其谁的担当,主导依据《温疫论》而成的透邪、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法,在非典战役中贡献突出,被授予“全国防治非典优秀科技工作者”“抗击非典特殊贡献奖”。晁恩祥,从医60多年来,一直以昔日跨栏冠军的勇气,不断书写着一位医者的新高度。

从体育到中医身边人的影响最重要

深秋的北京,“树树深红出浅黄”,阳光透过飞舞的落叶,在神采奕奕的晁恩祥周边打上一层柔和温暖的光。两个半小时的访谈,83岁的老人家只喝了一口水,他明亮的眼神,清晰的记忆,富有逻辑的叙述,给人感觉世事沧桑,不管时空怎么转变,他依旧是那位跨栏的翩翩少年。

“目视前方,双手扶地,半蹲着,发令枪‘砰’的一声,身体像一支离弦的箭,冲出起跑线。”指着一张老照片,晁恩祥回忆起1953年,16岁的他,在唐山市中学生运动会200米跨栏比赛中取得冠军时的情景。

那时的晁恩祥十分热爱体育运动,而且学习成绩突出,是唐山市学联排球队队长,也曾代表唐山市中学生参加过省里的田径比赛。当时的志向是学习理工科,从未想过学习中医,一次偶然的“感冒事件”,却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一次打球后,大汗淋漓的晁恩祥骑车回家,没想到受了风寒,当晚便发热无力、头身疼痛。次日到校医室看病,医务室的冯老师给他开了几味中药,叮嘱他按时服药。服药后,晁恩祥的病很快就好了。后来他才知道,冯老师开的就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

冯老师本人是位语文老师,因他自幼熟读经史,且爱好中医,修得高超医术,也做过中医医生,后被推荐到校医室,“冯老师与我国的中医大家岳美中有着相同的经历,他们亦是同窗好友。”

“觉得中医很好,能治病救人。”从那次看病以后,晁恩祥开始对中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经常到冯老师那里走动,了解有关中医的知识。

1956年,高考前夕,冯老师告诉他一个消息:“北京中医学院新成立,刚开始招生。”晁恩祥深思熟虑后,做出报考北京中医学院的决定。同年8月,晁恩祥拿到了北京中医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此,医学殿堂的大门向他开启。

“那时的北京中医学院刚成立,各方面都存在不足,师资也缺乏,但却有几位享有盛名的老先生在北京中医学院任教,如秦伯未、刘渡舟、方鸣谦、任应秋、祝谌予、陈慎吾等,他们是那个时代德技双馨的医学大家,他们对学生们寄予厚望,爱生如子,毫无保留地将自己行医治学的经验倾囊而授。”晁恩祥在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下,从读《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及《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著作开始,到学中医临床各科,他还同时涉猎了西医的诊断、解剖、生理、病理、药学、临床各科,通过经常下乡、下厂矿教学实习、参加救灾医疗队,大大提高了临床水平。也因此,在谈到“如何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中医”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读经典做临床非常重要,勤于思考,悟性好也是学好中医的重要条件。”

晁恩祥拿起一本岳美中的《锄云诗集》,一边向记者展示那行云流水般的字迹,一边说:“那个时代的中医大家,几乎每一位老师都精通中国传统文化,几乎每一位都是诗词高手,甚或书画大家,很多经典佳作都能倒背如流,医案也写得讲究。”晁恩祥在校时,曾跟随王慎轩老师实习,每次诊断后,王老都会十分认真地书写医案,一个病案就是一个病人理、法、方、药的详细记录,晁恩祥也在抄写这份“教案”的过程中,得到实践和锤炼。

1962年,毕业后的晁恩祥,响应国家支边政策,带着新婚不久、也是大学同班同学的妻子,前往漫天风沙的呼和浩特,作为首届中医大学毕业生,他们开始了长达22年的支边岁月。

为探病患雪地跋涉险迷路

“眼见天色渐黑,四周沉寂得可怕,脚踏在厚厚的积雪上,嘎吱、嘎吱的声音听起来更添几分恐惧。”晁恩祥回忆起在内蒙古时的支边工作,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鲜活。

在内蒙古期间,晁恩祥曾两次在冬季到呼伦贝尔盟参加克山病的防治工作,有两个春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曾去过的莫力达瓦旗是达斡尔族和鄂伦春族的聚居地,地处中国北部边界,人烟稀少,村与村之间距离很远,交通十分不便,冬季气温常在-30℃以下。

1967年的大年三十,晁恩祥和同事接到患者求助,即刻出诊,顺利处置后,他们决定到附近的医疗点去看望病患,慰问同事。“记得是下午4点多出发的,漫漫荒原,皑皑白雪,怎么走都到不了目的地。”于是,就出现了本节开头描述的那一幕。

晁恩祥心里有些着急,但仍镇定地安慰着同事,四周黑洞洞的山坡,只有白雪反射的光亮。两个人一路向前,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远远看见一个黑影,走过去时,才发现是一根电线杆儿,顺着杆子上拉的电话线走到一个村庄,一问老乡才知道是迷路了,只要翻过一道山梁就是防治克山病医疗队的驻地。

待找到驻地时,已过午夜12点,“整整在大雪中走了8个多小时。”他们脱下棉袄,整个身子呼呼冒着热气,汗水早已将几层棉衣湿透,裤腿里却是一圈冰块。当地百姓说:“你们是狼口脱险,捡了一条命。”原来,那条山路上狼很多,人烟稀少,所幸他们没有遇到狼,“那时想想有些后怕,现在想想还真是幸运。”晁恩祥爽朗地笑着。

在草原荒漠的22年,他乘过马车、骑过马、徒过步,曾在雪地跋涉,为了出诊方便,在练习骑马时,不只一次被甩下马背,一身沙土一脸泥。从城市到漫天黄沙,只因“国家需要,地方需要,患者需要”。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国家提出防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号召下,晁恩祥投身全国性慢性支气管炎流行病调研及防治工作,并和内蒙古中医院的同事共同研制了几种治疗老慢支的临床用药,如固本止咳夏治片、止咳化痰片、平喘片等,他将自己的热情毫无保留地留给了大草原,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医药发展和交流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时疫流行中的“医者本色”

一次性防护服、口罩、眼罩,这套防护设备,就是用来对抗SARS的措施,眼罩后是坚定而又略带一丝忧郁的眼神。这是摄于2003年非典期间,晁恩祥与同事进入病房诊察病人、参加会诊时的照片。

“我是北京第一个接触非典的医生。”晁恩祥说。2003年年初,突如其来的非典在广东被发现,晁恩祥作为北京中医内科专家,第一个应邀赶往广东省中医院,对当时的8位“不明原因肺炎”患者逐个进行会诊。

“当时疫情初发,重视程度不足,防护措施不到位,就一个口罩。”回想起赴广州诊区的情景,晁恩祥说,“当时想都没想,就去探察病人。”后来,他提出了中医药治疗的观点,回到北京后,他又作为抗击非典的主导人员,结合自己对非典早期患者的观察,提出依据《温疫论》而成透邪、疏利、解秽、清中、攻下等中医治疗方法,并参与了非典防治方案的制订。

此后的几年间,先后发生过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而在这些疫情突发的前沿,都有晁恩祥奔波的身影,学生们劝他:“注意身体,不可过度劳累。”他的回答总是:“必须去,这是第一手资料,我必须认真观察,分析和思考,才能有更优良的方案,才能尽快治病救人。”事实也证明,在这些疫情防治工作中,中医药确实是有疗效的,且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早在1984年,晁恩祥应时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印会河的邀请,到初建的中日友好医院担任中医处处长、中医大内科主任兼肺脾科主任之职,自此,结束了他的支边岁月。回首来时的路,晁恩祥已治愈了数不清的患者,而中医药的神奇也让他收获了众多“粉丝”,“医生是治病的,让医术更精湛,让医学更精准,才能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这也许就是晁恩祥不断进取、实现跨越的心得吧。

编辑:赵彦

关键词:国医大师 中日友好医院 晁恩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