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沸点 沸点

一个“淘宝村”的沉寂 双11备货量较往年降了三分之一

2018年11月20日 09:00 | 来源:华西都市报
分享到: 

“双11”备货量较往年降了三分之一

11月9日下午,丁师傅骑着电动三轮车,将自己刚刚熨好的一车牛仔裤拉到一家服装加工厂交货。“我们这行累得很,熨烫一条裤子只赚五毛钱。”丁师傅说,自己做服装熨烫加工已经10年了。当时,就是因为土地村做服装的多,自己才开始接货的。

作为服装加工中的一个环节,这几天,他的熨烫坊内,货物并没有因为“双11”的到来而增多。“11月以来,熨了大约几千条裤子,最近还算旺季,再等一段时间就是淡季了。”丁师傅觉得,今年的生意不如往年。“从老板们出货量看起来,就是下降了一些。”

在丁师傅看来,这几年,土地村的服装厂数量“没有变多,只有变少”,“现在生意难做,加上去年查环保,好多大厂都搬走了,现在留下的,大多是一些小厂。”他说。

土地村兴隆街上,一栋自建房正门进去,师傅正在人造棉上画出衣服的版式。“这是‘双11’的货,现在已经开始打版了。”师傅说,“双11”的订单一般当天才能获知数量,但据他所知,今年的生意不太可观。

他所在的服装代加工厂已开了四五年,销路既有电商也有线下市场。对于今年“双11”的生意,工厂刘老板并没有多大期待。“我们今年准备的货比以往少了三分之一。”谈及原因,他说,“我觉得可能和竞争越来越大有关。”现在的电商平台都流行预售模式,或许这也是销量下降的一个原因。

当天下午,记者走访了近10家商户,只有一户明确表示开了淘宝店,其余只做线下生意,“生意不好做”却是大家统一的回答。随后,记者来到土地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一组数据,印证了记者的探访。

该工作人员介绍,土地村现有服装加工厂及作坊近400家,较鼎盛时期减少了近一半。作为服装生意的主力军,几年来,这里的外来人口也减少了1万多人。“这里的服装作坊大多是‘三合一’(吃、住、工作)场所,不符合村子里的总体规划,有的不想整改,就走了。”

无意被冠上大的名头,然而关注度并没有带来销量。许多人退出了电商领域,专心做起了线下。“这里靠近好几个批发市场,人家还是愿意做线下,靠量走噻!”

商户减少,做电商的更少。这个“双11”,没了淘宝店的“淘宝村”变得冷清。

封面新闻记者曹菲戴竺芯

|专家观点|

电商发展需要新动力

西华大学区域社会经济研究所于代松教授认为,淘宝村的沉寂,或许与当年偶然遇到的消费热潮、村内自身配套发展不匹配以及电商发展或缺新动力三点相关。

“淘宝村当年的热闹也许是偶然的某种消费热潮所致。”于代松说,由于缺乏产业和产品支撑,并无发展经济的根基,“沉寂”也就成为其必然的发展趋势。“完全依靠很偶然的某一种社会热潮,在整个热潮退去后,这个村的经济也会退去。”

于代松认为,淘宝村相关配套战略、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是淘宝村“沉寂”的第二点原因。淘宝村在发展过程中聚集了相当规模的人口,当生产服务人群聚集后,如果村内的相关文化、教育、人才交流、基础设施建设等环境和战略无法有效匹配时,对于经济的发展也没有帮助。久而久之,人们便会离开。

从2006年起,电子商务在我国强势发展,成为了中国消费,尤其是商业消费的主阵地。“随着市场大规模的重构,电子商务的吸引力可能也在下降。”于代松说,淘宝村的“沉寂”,也许从侧面展示了电商的发展可能也需要一些新的发展动力。

封面新闻记者曹菲戴竺芯

编辑:周佳佳

01 02

关键词:土地 服装 淘宝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