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金融力量>要闻 要闻

谌爱东委员:要改变边境少数民族贫困户“不富也安”的状况

2019年03月05日 16:44 | 作者:白杨 吕金平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人民政协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 白杨  吕金平)当前国家不断加大扶贫攻坚的力度,但少部门贫困户“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仍严重,“有的贫困村民理直气壮地对扶贫工作队说,你觉得我不爱干净不讲卫生,你来帮我打扫嘛,甚至有人还问工作队员要媳妇。”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谌爱东向记者讲起调研中的这段经历时,显得有些尴尬。“我们云南少数民族约占人口总数的1/3,且主要居住在边境一线。现在他们还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

谌爱东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村民都没走出过大山,到过县城或省城的都很少,闭封自守,比较满足于当前的生活状态,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无一技之长,贫困村寨的村民只能依靠自家所拥有的一亩三分地,很少有能提高直接经济收入的项目和农业产业发展的路子。还有部分贫困户靠着国家的扶贫政策,不想通过自身努力而脱贫,不富也安。

如何改变这种局面?经过深入的调研思考,谌爱东建议:针对边境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相对落后的现状,要重点在县、乡、村建立培育新时代农村农民讲习所,让贫困户对国家脱贫攻坚政策深入了解,掌握一技之长,逐步改变落后的观念与思想。当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与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代农业产业建设与发展的规模化要求,也很难实现全覆盖的脱贫致富,要建立健全新时代农村专业合作社,促进互帮互助共同脱贫。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与技术优势,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民族文化气息相对浓厚,民族文化生活也较为丰富,可以通过建设健全民族文化广场,挖掘和培育民族文化产业。相对封闭的居住环境,导致边境少数民族群众满足于生活现状,不了解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面貌以及自己的生活状态与外界的差距,所以要组织走出去参观团,激发边境少数民族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编辑:秦云

关键词:谌爱东委员 少数民族 贫困户 不富也安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