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曾侯乙墓出土漆木家具:呈现楚文化的神韵

2019年07月25日 14:13 | 作者:何锦 | 来源:收藏快报
分享到: 

漆器发源于新石器时代,历经商周直至明清,工艺不断发展,达到极高水平。其中战国时期的漆器业独领风骚,形成了长达五个世纪的空前繁荣。此时漆器一般髹朱饰黑或髹黑饰朱,以优美的图案在器物表面构成一个绮丽的彩色世界。位于湖北随州的曾侯乙墓出土了战国漆器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最为精彩的。它们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其精美程度完全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今选其中两件作介绍,以期让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领略战国漆器之风采。

图1战国黑漆朱绘回旋纹几_b

图1战国黑漆朱绘回旋纹几

图2战国黑漆朱绘鸟足漆案_b

图2战国黑漆朱绘鸟足漆案

战国黑漆朱绘回旋纹几(图1),长60.6、宽21.3、高51.3厘米。此漆木家具由三块木板榫接而成,竖立的两块木板,上端向内侧圆卷,下端平齐,中部偏上向内凸出,在凸出的部位凿有榫槽,槽中还有榫眼。面板两端有榫头,插入立板的榫槽和榫眼内。几是一种狭长面、下有足、常设于座侧以便凭倚或者搁置物件的家具。其多木制,也有石制。此几纹饰简洁,但井然有序,与战国时期青铜纹饰有异曲同工之妙,为早期漆木家具制作的精品。

战国黑漆朱绘鸟足漆案(图2),长138.6、宽53.7、高44.7厘米。该案由面板、腿(立柱)和托子组成。面板长方形,由一整块木板凿成,案面基本平齐,背面两头安托板各一条。托板上凿有三个方形榫眼,两边安足,当中安立柱,其下安托子。案足雕成鸟形,立柱上段作四方细腰形,下段作八棱形,上粗下细。案面四周和正中浮雕由兽面纹组成的边框,将案面分隔成两个长方形平面,框内各阴刻一组以“S”纹组成的圈带纹。面板的侧沿、托子上部及两侧也阴刻云纹。通体髹黑漆,阴刻纹饰内填以朱彩。技法精细,庄重典雅。

案古称案几,本义是指木制的盛食物的矮脚托盘,亦指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作为狭长的承具,其古时按照不同的材质,有陶案、木案、漆案、铜案等区别。又根据不同用途而定为不同名称,如书案、画案、经案等。该案技法细致,庄重典雅,不失为早期漆木家具中的佳作。

战国漆器生产工序复杂、耗工耗时、品种繁多,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和艺术品,而且还应用于乐器、丧葬用具、兵器等。这时的漆器虽很昂贵,但新兴的诸侯不再热衷于青铜器,而把兴趣转向光亮洁净、体轻易洗、隔热耐腐、嵌饰彩绘五光十色的漆器。于是,漆器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青铜器。而曾侯乙墓出土的这两件漆木家具,就是当中最好的代表之作。


编辑:杨岚

关键词:家具 漆木 漆器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