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汛期健康莫忽视

2019年08月07日 11:10 | 作者:本报记者;陈晶;通讯员;马遥遥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C2019-08-07zx701_P_1_409_531_1376_1135

■新闻背景

7月以来,天气多潮湿闷热,持续强降雨,全国多地发生的不同程度洪涝灾害,可能伴随出现了水污染、食物中毒和传染病。进入主汛期,且正值肠道等传染疾病流行季节,大家在注意出行安全时,需加强健康防护。

■约访专家高英:

武汉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艾芬:

武汉市中心医院副主任医师

洪水过后,饮食饮水卫生状况恶化、环境污染、人群接触病菌机会增加,再加上自身抵抗力下降等因素的影响,容易引发各种传染病。

洪水后,穿防水靴可有效预防皮肤传染病

高英:汛期期间,暴雨过后,很多人不得不在雨水中行走,这时一定谨防皮肤病的侵袭。

人体下肢如果长期浸泡在污泥浊水中,皮肤容易受到损伤,也易被多种病原微生物侵袭。有的人可能下肢本来就患有皮肤病,这时就更容易恶化和出现继发感染,出现局部的疼痛现象等,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抵抗力差的人有可能发展成败血症。

由于暴雨期间很多居民经常接触到雨水,长时间浸泡在水里,皮肤的屏障功能遭到破坏,真菌和细菌容易从皮肤毛孔趁虚而入,从而诱发足癣、浸渍性皮炎、湿疹等疾病,穿防水长筒靴是较好的预防方法。应尽量减少下肢浸泡在污水中的时间,如需下水时,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擦干脚,在阳光下曝晒片刻。每次离水后,最好仔细冲刷双脚,再用干毛巾擦干,保持双脚干爽;也可以用生理盐水冲洗浸泡双小腿半小时左右,然后再用清水洗净晾干,以防止引发皮肤疾病。如果水位过高,防水靴不管用,可下水前在皮肤上外涂一层防水油膏。如果感染足癣,一般可采用复方苯甲酸酊外涂或抗真菌外用药膏、药粉等。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足癣可使用含抗菌药的癣药膏,避免细菌感染。一旦发现下肢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需立即就医。

汛期暴雨多发,天气潮湿,很多有害蚊虫会增多,室内室外都应避免蚊虫叮咬伤,建议在室内安装纱门、纱窗、蚊帐等防蚊、蝇设施;推荐使用蚊香、气雾罐、苍蝇拍等家庭灭蚊蝇措施;抗洪值守人员应配备防蚊帽、穿长袖衣裤,身体裸露部位可喷涂驱避剂。

此外,正值夏季,日晒雨淋,还容易出现夏季皮炎和痱子。夏季皮炎主要与气温高有关,在户外作业的人员要穿戴好防护衣帽避免该病的发生。一旦发生应避免高温及户外作业,可于发病部位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扑粉,可明显减轻不适感。为预防皮肤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褶部位扑些痱子粉。

洪水退去后的一周左右可能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峰期

艾芬:暴雨洪水频发的夏季也是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其次是肠道类传染性疾病、接触类的传染病和病媒类传染病的高发期。一般洪水退去后的一星期左右可能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峰期。

急性结膜炎是目前人类最常见的眼病之一,该病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并可并有结膜下出血和角膜上皮损害等特点,多发生于夏秋季节,主要通过水或直接接触传染。人类对本病普遍易感,无性别差异。多数病例在发病时可有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其症状随结膜炎的消退而消失。极少数病例尚可出现虹膜炎的改变。很多小孩喜欢玩水,汛期雨水多,地面积水也多,小孩在玩耍的时候,注意手卫生,不要让脏水进入眼睛,脏水里病菌太多,容易引起急性结膜炎。如果不慎脏水入眼,应及时用干净的清水冲洗,病情严重应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为肠道致病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自然条件。而且夏季人们出汗多,在大量补水的过程中,容易稀释胃液,降低局部抵抗力,为致病菌的入侵创造了条件。特别是发过洪水的地方,食物源和水源容易被污染,如果在进食时忽视消毒杀菌,则更会助长病菌侵入人体。

洪水过后,一些动物家禽死亡,尸体被水浸泡之后,动物本身会携带一些病原体,释放出来感染人类。最常见的是肠道传染病,比如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霍乱、伤寒等,都有可能会出现。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畏寒、高热、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或中毒性脑病。菌痢可通过消化道传播,病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亦可通过苍蝇污染食物而传播。生活接触是引起散发病例的主要途径,水、食物污染常引起暴发。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临床上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要表现,部分病例出现黄疸,主要表现为急性肝炎,无症状感染者常见。任何年龄均可患本病,但主要为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甲肝的临床症状一般较儿童为重。

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水源污染是本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常呈暴发流行。临床上以持续高热、相对缓脉、特征性中毒症状、脾肿大、玫瑰疹与白细胞减少等为特征,肠出血、肠穿孔为主要并发症。

洪水过后防治传染病从勤洗手开始

艾芬:洪水退去后,预防接触性的传染病首先从勤洗手开始,不要和他人共用脸盆、毛巾等个人卫生用具。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把住“病从口入”关。具体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注意饮食卫生。夏季湿度大、温度高,食品很容易受到细菌、霉菌及各种化学物质的污染。做到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不吃淹死的家禽家畜,不吃霉烂变质的粮食,不使用污水洗瓜果、碗筷,不喝生水。同时,生熟食品要分开,食物要煮熟煮透,剩下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食用前要加热。此外,应减少食用凉拌菜的次数,要尽量少食用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丝、贝壳、螃蟹等海产品。此外,洪水之后应增加谷类、豆类、肉类及蔬菜的摄入,以保证优质蛋白质和各种营养素的供给。

加强环境水源消毒,做好饮水卫生。饮水卫生是灾后预防控制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措施,做好水源保护,防止水源污染。洪水退去后,要及时修复被洪水淹没的公厕、垃圾收集站点的设施,并进行消毒处理。粪便处理不好,极易污染水源,孳生蝇类。对清淤后的环境要喷洒消毒,对水灾致死的家畜、家禽等动物尸体要及时清理和掩埋或焚烧。对垃圾要及时处理,可燃物质尽量焚烧,消毒后深埋。在饮用水卫生方面,要做到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器具必须干净,并经常倒空清洗。可用漂白粉或漂白粉精片对饮水进行消毒,确保受灾群众喝上合格饮用水。

另外,应随时关注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注意天气变化,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需及时找医生诊治。特别是发热、腹泻患者,应尽快寻求医生帮助,听从医嘱,配合传染病隔离,注意药物使用方法。


编辑:刘畅

关键词:传染病 洪水 皮肤 汛期健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