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徐舜寿:造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2019年11月15日 09:54 | 作者:杨元超 陈磊 | 来源:解放军报
分享到: 

“给技术尖子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

“你看,我这样翻译,是不是比你那样好些?”徐舜寿慈祥的笑容及温和的话语,“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院士一生难忘。

有一次,徐舜寿让陈一坚翻译一本外文书,他很快译好“交卷”。徐舜寿却把他叫到办公室,一边逐字逐句修改,一边给陈一坚耐心讲解翻译要领。

徐舜寿严谨细心的作风,影响了陈一坚的一生。后来,陈一坚跟随徐舜寿转战大西北。多年后,他撰写的《飞行器结构强度飞行手册》正式出版,这是对很早就关注到飞机强度问题的徐舜寿最好的致敬。

徐舜寿曾留学美国,又自学俄语。1953年,徐舜寿发现了一本俄文教材,徐舜寿认为这本书对青年设计师很实用。在出差的硬卧车厢里,他用硬壳提箱当桌子,摊开纸开始翻译,旅途中便将整本书翻译完毕。

这本书出版后,徐舜寿把全部稿费捐献给了国家。从此,不管是到研究所还是工厂,他都要带上几本,赠送给青年设计师,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徐总身材修长,面带微笑,平时习惯穿米黄色夹克,颇有学者的风度。他讲话时,始终微笑地注视着我们这些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勉励我们要全身心投入工作、钻研技术……”聆听徐舜寿教诲的年轻人,大多数人成长为航空领域的“泰斗”。现在,他们虽然已过耄耋之年,仍清晰记得徐舜寿的谆谆教导。

上世纪50年代,飞机设计室刚成立时,徐舜寿想方设法为年轻设计师创造最好的学习条件。每位来沈阳的航空领域专家,他都登门拜访,请他们来设计室授课。几位中专毕业的设计师对如何学习有困惑,徐舜寿甚至为他们请来苏联顾问、著名的航空设计师斯米尔诺夫谈工作和学习方法。

徐舜寿还模仿国外航空企业,聘请国内教授们作顾问,并颁发聘书。在他的不懈努力下,设计室里每位技术骨干都可以向专家提问,专家可以随时答疑解惑。

徐舜寿在育人用才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工程设计要有“常规上的快手和关键上的专家”——前者是指一般工程师,常规计算分析的快手和打样画图的能手;后者是课题研究的专家,确定方案时能拍板定案。他自创的“优选培养法”和“自然淘汰法”,发掘了7名技术尖子,后来3位成长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在母校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在他生前工作的西北地区某研究所,在他的故乡浙江南浔,徐舜寿的塑像目光坚毅地望向他一生向往的天空,见证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徐舜寿“航空报国”的精神早已融入到祖国航空事业的血脉。在他的身后,歼-8Ⅱ总设计师顾诵芬、强-5总设计师陆孝彭、“飞豹”总设计师陈一坚等人没有愧对恩师的嘱托,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用一架架先进的战机,为祖国广阔天空构筑起钢铁屏障。

(解放军报·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融媒体出品)

编辑:董雨吉

1 2 3

关键词:徐舜寿 飞机 设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