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要论 协商 统战 党派 委员讲堂 理论 人事 社会 法治 视频 文化

首页>专题>委员读书>委员说书

春风作伴不亦“阅”乎

——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阅读体会摘录

2020年04月22日 20:11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第二部分:疫情下的阅读 掩卷后的思考(包松娅整理)

张雁灵:逼近的瘟疫,深沉的思考

《逼近的瘟疫》一书从西方的角度,记述了二战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病毒如何加速传播的历程。除了从书中汲取到宝贵的知识,结合个人专业和工作经历,从中国“战疫”的角度有很多思考:

人类与病毒也是“命运共同体”关系,疫病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参数和决定因素之一。病毒走出一个生态系统后,在人类群体中的传播是不讲国别、肤色、民族、政治,也不讲民主;但它很讲自由,自由传播与扩散,且呈波浪式或爆炸式传播。科学家早就研究证实,地球上有人类就有了病毒和微生物。人类与病毒如何共存于地球,四个字“相生相克”,相生,就是共同促进;相克就是相互制约。

从科学的角度让大众认识传染病,任何宣传和科普都没有这次疫情教育来得深入人心。这次疫情给全世界人民上了一堂认识生命与疾病的教育课,公共卫生事件不仅是卫生行业的事情,更是政府和全社会的事情,要从政府、公共卫生系统、公民教育等各个层面提前布局,面对疾病才能从容应对,降低综合成本;这次疫情也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现在也成为全世界的大考。在全世界多种抗疫模式中,中国模式受到了多国肯定。我们有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改革开放奠定的综合实力和能力;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全民参与,我们赢得了大考,同时也要总结经验教训、虚心学习借鉴,进一步增强公共卫生安全、预防预警和应急反应对策,同时在医学人才培养上要更加适应发展的需求。

张大庆:加强病毒风暴的预警系统

《病毒来袭》其原名为《病毒风暴:一场新的大流行病时代即将来临》。人类与微生物共同演化具有漫长的历史,但真正发现微生物以及认识到其与传染病之间的关系至今才150多年,人类对病毒的认识时间更短,在电子显微镜下认识病毒才不足90年,是人类“最熟悉的陌生人”

对于病毒来讲,既能自身扩散又不对寄居的人体造成致命性损伤,是一个长远的眼光,这类病毒通常与人类长期相处。但人类与微生物的较量也不是被动的,人体免疫可以杀死入侵的病原体,也可以通过熟食避免微生物的侵袭。在人类历史的大多数时间里,人类与病毒的交流是缓慢的,现代文明改变并缩短了传播路径,以及当下人类与动物之间频繁接触导致的互动改变,人畜共患危害严重传染病成为可能,因此,传染病的爆发并不完全是随机事件。

我们处于连通的世界中,尽管新病毒传播速度加快,但我们与之斗争的本领也在上升。沟通和改变人类行为是抵御这些病毒爆发的最佳防御手段。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此次疫情的流行以及防控的经验教训,为今后能够避免流行病大灾难提供资鉴,同时民间社会和公共部门在监控流行病风险上应加强协作,随着科学、技术和全球意识的不断提高,病毒风暴的预警系统有着更好的前景。

吕忠梅:法律人的读书心得

作为法律人,我在《逼近的瘟疫》《病毒来袭》两本书中都读出了“风险”二字。既然新流行病出现的最大的风险之一是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尤其是与野生动物。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去规范或改变人的自身行为。现代法律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面对不确定风险时,通过确立法律上的风险预防原则,来应对未知的挑战。

结合这次疫情,全国人大作出了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的立法安排,就是在今年把《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纳入立法计划,同时推动我国生物安全法的制定。但当前对立法要不要立以及怎么立出现一些争论,我认为对风险立法有赖于“法律+科学”,在立法之前需要充分科学的决策和预判,法律出台后才能达到防范风险的目的。因为面对这种风险的决策,需要跨学科、多领域、多部门合作进行,建议可以利用人民政协的平台优势进行立法协商,把各个层面的专家委员们聚集在一起,把道理说透、把依据找好,为立法决策者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编辑:李敏杰

01 02 03

关键词: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