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西蒙:“葫芦娃”现实隐喻背后的冷思考

2020年06月04日 15:26 | 作者:西蒙 |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
分享到: 

作者:西蒙

6月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动画——葫芦兄弟》特种邮票,6枚邮票图案分别为七色葫芦、梦窟迷境、绝路逢生、水火奇功、巧夺如意和七子连心。几乎没有人可以否认,“葫芦娃”是中国国产动画史上最具象征意味和代表性的符号之一。究其原因,一方面,在动画创作数量相对较少的八九十年代,“葫芦娃”具有极强的经典意味;另一方面,自从“葫芦娃”的形象被创作出来后,人们对这一形象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当各种解读拼凑在一起,也就产生了“葫芦娃”的解读史和影响史。

“葫芦娃”现实隐喻背后的冷思考

《动画——葫芦兄弟》特种邮票

葫芦娃之所以会成为经典,首先是因为其精美的动画制作,即便从今天苛刻的专业角度来看,也属于一部高质量的作品。另外,按照美国文学评论家布鲁姆的说法,经典的文艺作品其自身能形成一个自洽的世界,也就是说,这样的作品有完整的叙事结构、饱满的人物形象,从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葫芦娃”系列创作,不管是动画还是其他的改编作品,都具备上述特点。因此,当我们解读这个文本的时候,就不能将其视为一个简单的孤立的文本,而要把它看成对社会文化的呈现和诠释。众所周知,这个系列作品包括《葫芦兄弟》和续作《葫芦小金刚》。前者就是传统意义上最经典的葫芦娃的故事,七个葫芦娃相继登场,最终汇聚在一个叙事焦点上,完成一项前所未有的英雄式的挑战。故事结构十分清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结构非常相似,是对中国传统文艺的精髓的延续。

到了续作《葫芦小金刚》,就更带有个人英雄主义的意味,而且对社会现实的隐喻更多。在葫芦小金刚最后闯关的故事里,就遇到了象征着社会上各种现实因素的符号,如施加美人计的“妖女”,象征底层黑恶势力的“黑吃黑”、代表金钱物质诱惑的“铜钱陷阱”等。葫芦小金刚想闯过这些关卡,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实现了自我的成长。所以说,相比第一部作品,《葫芦小金刚》更具备“成长小说”的叙事结构,这也与西方自19世纪以来对于成长叙事体的重视有关。我们从这样的文本构思里也能看到,《葫芦小金刚》实际上是对中国古代的小说创作风格和西方现代性文本叙事进行的有机结合,因此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中西文学叙事思路的交融。

“葫芦娃”现实隐喻背后的冷思考

动画《葫芦小金刚》海报

这样的叙事安排几乎是八九十年代国产动画普遍采取的方法,无论是引起争议的动画《魔方大厦》,还是老少咸宜的经典作品《黑猫警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可以满足不同年龄与不同阶层观众的审美口味。动画只是一个形式的载体,并不是其本质,而这些看起来是少儿童话的动画内容,反而与古代带有更多象征和现实批判意味的文本有异曲同工之处。

应当说,这一时期的动画创作,带有很多现实隐喻,以及社会批判的意味。创作者本身也并非所谓的技术工匠,而是带有更多艺术家或思想家气质的文人群体。在今天来看,这样的创作思路,其实是颇具争议性的,因为越来越多的专业人士认为,要想让动画更具专业指向和吸引所谓的“垂直用户“,就要迎合童真童趣的需求,而不能只是以动画为名,来创作更加丰富的文艺内容。这样一种更具专业性的思路,其实也代表着中国动画乃至文艺创作的思路转向。创作者,不再将一些宏大的命题、复杂的叙事,以及深入的思考,寄托在一个简单的文本上。为创作而创作,成了更多人的选择。再加上90年代中后期之后,市场经济的氛围对文艺创作影响巨大,动画制作也基本上成为市场导向型的创作。在这样的情况下,以《葫芦兄弟》为代表的更具现实意味和复杂内涵的动画创作思路,自然也就不再成为主流。

回溯历史,尤其是站在当时的文化语境上来看,我们要看到《葫芦兄弟》的独特价值,尤其是在那个动画创作数量还不是很丰富的时期,这样的动画,对很多未成年人的思想,其实也起到了某种启蒙作用,成年人也通过葫芦兄弟感到一丝趣味。不得不说这样的创作才是更具经典意味的,也更接近于真正的文艺创作本身,而不只是把它当成一个产品来制作。

我们回顾这样的作品,对于今天的创作也颇有启发。文艺作品到底是应该承载更丰富的思想内涵,乃至宏大的时代命题与社会思考,还是仅仅为创作而创作,满足于市场的需要、观众与读者的口味,这不得不让人深思。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可能并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思考本身也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西蒙)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动画 创作 葫芦娃 现实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