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国企·民企>财·知道财·知道

保市场主体之政策落地

张占斌委员:破除政策执行层面的“肠梗阻”

2020年06月12日 10:24 | 作者:孙琳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为了继续落实‘六保’,做好‘六稳’工作,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了包括提高赤字率,发行特别国债,增加专项债,减税降费等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政策出台力度空前同时更具创新,也表现出更大的积极灵活性。这说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奋力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就必须发挥出财政和货币等相关政策的综合效应,打出组合拳。”两会归来谈落实,全国政协委员、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把目光聚焦在了财政政策上。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并提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主要用于保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而就在两会结束不久的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山东青岛主持召开新增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工作视频座谈会时再次强调,作为特殊时期采取的特殊政策,资金使用要一竿子插到底,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更加注重帮扶企业,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力量,稳住经济基本盘,这也是宏观调控方式的创新。

在张占斌看来,这释放的一系列信号都表明,中央对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的决心,而要真正实现一竿子插到底,还需要有效引导多方行为,尽快完善政策执行机制,破除政策执行层面的“肠梗阻”。

张占斌告诉记者,从他调研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地方和基层工作的环境还较为复杂多变,中央出台的一些政策由于涉及多部门多领域,因此在政策运行初期可能会出现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相互推诿扯皮,或因为等待上级出台细则而迟迟不能执行的现象。此外,若不能在新的政策框架下形成多方共赢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和基层也往往倾向于选择刚性执政,要么搞“一刀切”,要么就在中央出台具体精神及细则中慢慢等待。

这个“肠梗阻”要怎么解决?张占斌认为,为了保障政策直达基层,直达实体经济,可以考虑给予基层更多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在政策执行方面,鼓励激励基层干部大胆创新探索,让基层干部既能够遵守大的规矩,又不会因为繁琐的报表等捆住基层干部的手脚,让基层干部从繁琐的形式主义中真正脱身。

“而让资金使用一竿子插到底,当务之急就是要打通资金链,及时疏通堵点痛点,让资金流转畅通无阻,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张占斌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相关审计和监督部门加强服务,加强监督管理,促进减少资金沉淀,防止资金滞留,推动资金合理配置高效使用。对可能发生截留、挤占和挪用的现象及早预警和防范;对做假账、搞空转等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坚持零容忍;要通过形成监管合力,保障基层尽快拿到资金,科学安排资金,推动资金精准落地,激活更多的市场主体。

在上亿市场主体中,中小微企业占比大贡献大,此次受损也最为严重。“这些资金直达市县和基层后,对于中小微企业来说可以说就是救命钱。我们一定要站在保市场主体就是保就业这个认识高度,想尽各种办法让中小微企业活下来,活得更长,活得更好。所以对这些解困资金,既不能层层截留,也要讲究投放效率,把资金的综合效益体现出来,把党和国家对市场主体的关爱政策真正落地,落到实处。”张占斌最后强调说。

编辑:刘畅

关键词:政策 资金 张占 占斌 执行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投资建议。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