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有机农业 绿水青山>新闻看台 新闻看台

一座小城的葡萄之变

2020年09月19日 09:09 | 来源: 工人日报
分享到: 

“8亩葡萄地大概能挣7万多元,这还因为有的葡萄条年份少,否则能挣更多。”9月9日,河北张家口市怀来县夹河村村民王青海高兴地对《工人日报》记者说,“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

50岁的王青海是今年3月回到村里种葡萄的。此前他曾在北京打工9年,在一家饭店负责传菜、配菜,工资从1800元涨到4900元,而且包吃住。“但我今年50岁了,回来可以照顾家人,最重要的是现在葡萄收成好,能卖上价钱,所以我决定回来。”

近年来,当地努力探索做强做大葡萄产业,从传统的葡萄种植、观光旅游到如今的“数字葡萄”“葡萄主播”,越来越多像王青海这样的务工者在家乡找到了大展拳脚的舞台。

环境改变带来甜头

8月29日,来自北京的王女士和朋友们兴致勃勃地在夹河村的一个葡萄园里采摘。“去年进村的这条路还不好走,路上有个大坑,今年路修好了,两边还设了护栏,村子里也不见乱扔的垃圾了,开车进来时感觉好多了!”王女士欣喜地告诉《工人日报》记者。

这是一条起伏的山路,路两旁是一片连着一片的葡萄园。“这条路上如果能预留一些停车带就更好了,像我们去法国的葡萄园,都很方便停车下来欣赏风景。”同样来自北京的刘先生说,“如果村里还能提供比较好的吃饭、住宿的地方,我们也愿意留下来住一天。这样一来,吃住的消费可能还大于采摘的呢!”

他俩的感受,已然道出了这个“葡萄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夹河村位于怀来县南部的桑园镇,特有的地理、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造就了该镇种植葡萄独有的优势,是“河北省葡萄产业名镇”。夹河村处在永定河源头桑干河、洋河两河交汇的湿润地区,是当地有名的葡萄种植专业村。

尽管有上千年的葡萄种植历史,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外地很少有人知道怀来县、桑园镇乃至夹河村的葡萄。即使品质再好,也只能在家门口低价销售。夹河村一些带头人敢闯敢干走出去给村里的葡萄找市场。到2003年,村里百分之七八十的葡萄都统一向外销售。产量销量都不小,但卖不出好价钱,老百姓收入不多,一些人选择了外出务工。

和周边村庄比,夹河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相对较差。正如夹河村书记高玉春所说:“道路不通,村容环境脏乱差,以前的村子就像个美丽的姑娘站在了垃圾堆上。”

据怀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以来,该县大力发展葡萄产业与生态旅游、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的旅游新业态。县政府投资3000万元,对五个葡萄种植重点村的交通、村街进行了改造提升,土路变成了水泥路,垃圾也妥善收集处理。

眼下,一些农家乐正在加紧建设,一条10公里的观光道路建设完成。今年游客显著增多,桑园葡萄小镇观光区万亩葡萄预计增收5000万元。

该县39座葡萄酒庄之一的瑞云酒庄,也尝到了变化的甜头。其董事长程朝介绍,以前酒庄只是制作、储存和销售酒的场所,经营状况不佳,现在相继开设了画廊、博物馆、餐厅及民宿等场所,变为沉浸式人文体验综合体。自去年开始,平均每月接待游客达千余人次,月营业额70多万元。

怀来县委书记孙晓函表示,预计到2022年,怀来呈现给游客的将是15万亩葡萄,20个乡村振兴示范点。葡萄产业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葡萄采摘观光和酒庄旅游人数达到每年200万人次。

从种植农业到休闲农业,改变才刚刚开始。

葡萄走出去,村民返回来

“着力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旅游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中国波尔多”的构想正在怀来着力推进。

正如河北省委书记王东峰所说,摒弃过去就葡萄抓葡萄的简单机械片面观点,把做葡萄就是做农业和民生、做葡萄就是做产业和生态、做葡萄就是做文化和旅游有机融为一体,不断发掘文化,进而带动旅游,带动老百姓致富,带动生态环境的改善。

“生态第一”是怀来发展理念中的第一条。这里地处北京上风上水,境内永定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官厅水库是首都重要水源地。正因如此,该县以保护官厅水库为核心,大力发展以“葡萄、数字经济、文旅康养”为内容的“1+2”绿色主导产业。

今年1月16日,怀来县政府与中联加研究院共同启动“数字葡萄”项目,通过建设葡萄全产业链数字化系统,在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营销、产业生态服务四个环节实现数字化转型发展。该项目将在全国率先构建“大数据+葡萄酒”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怀来县葡萄酒局局长董继先介绍,今年4月,他们还邀请专家对当地葡萄酒企业的电商营销经理人进行了葡萄酒销售孵化培训。一个个“葡萄主播”将助推更多当地葡萄走出去,更多原本选择走出去的年轻人也将在家乡找到大展拳脚的舞台。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