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资讯 宏观 金融 行业 国企 民企 人物 新资讯

首页>经济>资讯

厚植孕育颠覆性技术的土壤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

2022年07月05日 16:20  |  作者:李元丽  |  来源: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能源低碳化转型应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底线。油、气资源不足是我国能源安全最大安全隐患。由于我国经济体量大,经济增长与化石能源耦合性强,基础设施碳锁定惯性大,以煤炭资源为主的化石能源在我国能源结构发挥主导作用还需要持续较长一段时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这样的形势下,厚植孕育颠覆性技术的土壤显得尤为重要。

除油、气、煤炭资源外,刘中民表示,电力工业及高能耗工业(钢铁、有色、石化、化工、水泥等)减排困难,也需要工业结构全面升级。如,电力行业需要全新的发电方式并通过清洁电力逐步补充;钢铁行业低碳化需要流程再造,破除焦炭炼钢的旧模式;石化行业随着电动车的发展将逐步全面转向化工品生产,煤化工的发展在自身低碳化的同时,应注重弥补我国石油不足所造成的结构性缺陷;水泥行业需要颠覆性的新概念、新流程。能源和工业体系全面升级的过程中应注重保障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谈及大连化物所在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实践与探索时,刘中民表示,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牵头组织实施中科院A类战略先导专项“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已突破55项关键技术,29套工业示范装置开工建设,带动投资1500多亿元,在能源技术领域支撑了国家能源安全、助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能源化工与其他行业协同发展。此外,在以陕西榆林为代表的具有典型性特点的能源区域先行先试,探索高碳地区低碳化发展新路径。在实践过程中以多能融合为特征、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引领、协同推进能源生产、消费和体制变革,统筹优化已有的先进能源技术,将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乙醇等一批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原创性技术成果运用到示范项目中,企业、地方政府等社会优势力量积极参与,通过持续技术创新、产业融合,实现煤炭资源的能量属性绿色替代以及物质属性充分利用,践行“多能融合”理念,打造煤化工全产业链二氧化碳零排放示范园区。探索出一条可推广的适用于各种能源禀赋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技术体系和发展模式。同时,以点带面,促进全国同类型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如何发挥运用科技手段,助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刘中民表示,我们应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厚植孕育颠覆性技术的土壤。他表示,颠覆性技术对产业格局的冲击力强、影响性大,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改变行业格局。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2006-2010年间页岩气产量暴涨20倍,在200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页岩气产量地位的变化,使美国的天然气供应从高度依赖海外进口转变为全面自给自足,并转身蜕变为一个天然气出口国,这一变化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能源与政治格局。“鉴于颠覆性技术创新具有不同于一般科技创新的特殊性和难预见性,孵育颠覆性技术是一项需要突破现有科技体制约束的长期性系统工程,需要单独划拨资源专项支持,同时探索适合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和管理机制,建立科技创新容错免责机制,在颠覆性项目研发阶段,鼓励社会资本提早注入,并通过科学的风险评估,增强资本信心,发挥资本力量,促进颠覆性技术突破和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刘中民强调。

“我们在新能源发展与化石能源利用衔接中,要坚持先立后破,统筹煤电发展和风、光资源开发,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化石能源有序替代。”刘中民表示,要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生产作为“先立”之本,突破新型太阳能电池、超大功率光伏/风电等技术,优化自主第三代核电技术,使可再生能源发电端生产总量能够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同时进一步发展煤炭清洁高效发电技术,充分发挥煤炭资源兜底作用,逐步形成新旧能源互补融合,在低碳化转型的同时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在此基础上构建新型低碳电力系统,利用智能电网及新型储能技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问题,发展新一代电网及“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与融合的新型智能电力系统,逐步加大新能源接入和消纳。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技术 颠覆性 发展


人民政协报政协号客户端下载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