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要闻

地方纪委监督官员特别举措:暗访及北斗卫星定位

2014年03月26日 08:12 | 来源:中新网
分享到: 

  隐秘的暗访组

  暗访用到极致,甚至成为一种常态化手段。去年年中,《汉中日报》刊发了一篇日记。日记记录了一位陕西汉中市民两个月来,在工商、房管、税务等部门办理各种执照的亲身体验以及这些窗口单位的办事作风与工作效率。日记作者并非普通市民,而是一位纪检监察部门的年轻干部,此前他按照汉中市正在推行的督查干部创新做法,即“暗访+模拟办事”方法,扮演普通市民到窗口单位办理业务,完成了对基层官员的考察。

  在汉中,像这样的年轻干部并不少见。据《中国纪检监察报》报道,为将这种新型督查模式常态化,该市从市纪委、监察局和市委办公室、市委组织部、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等部门抽调县级干部和后备干部成立3个暗访督查小组,人员每半年轮换一次。暗访小组中施行严格的保密制度,每次暗访地点由督查组组长掌握,不提前告知组员,事先不打招呼、不定时间、不定路线。发现的问题经由媒体曝光后,对当事人和相关领导进行问责。2013年,暗访组对汉中全市千个单位进行了暗访,分别给予638人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其中行政警告31人、记过12人、警示训诫134人、调整岗位24人。

  类似的暗访组,在各地涌现。江西抚州市、县(区)两级纪委组织了70余个检查组,采取类似汉中的保密原则,特别注重在清明、“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元旦和春节等节日进行暗访。山东新泰纪检部门则组织了一支社会监督员队伍,成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以开会为由,这些社会监督员早中晚不间断进行暗访。2012年7月,新泰市纪委曾联合当地电视台,对暗访过程进行全程直播,据称在当地引发不小轰动。“八项规定”出台后,新泰市在落实文件中,又提出了设立“干部作风随手拍曝光台”。在“曝光台”上,市民随意拍下的一张照片将成为反腐的重要证据,这样的故事发生在2013年10月16日,新泰市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大队长因私用公车被曝光,受到党内警告处分。

  暗访的项目也在不断增多。今年2月8日,《重庆日报》报道了重庆督查组经过明察暗访后汇报的情况:个别单位发现上班时间玩电脑、上QQ;在高速路进出口发现某乡镇公车后备箱装有半箱白酒,经查是接待用的“诗仙太白酒”;在万达希尔顿逸林酒店发现某单位领导准备为其子女举办婚宴的退单,后经查明,该领导请示区纪委后,已决定将子女的婚礼方式改为旅游结婚,不设婚宴。

  事关婚丧嫁娶,一些地区还需要备案。在陇南地区有这样的规定:宴请人数不得超过20桌,人情往来礼金不得超过200元,用车不得超过8辆。婚嫁须在前7日、丧事须在事后10天内填写报告表,向纪委进行报告。

  接过《焦点访谈》的“枪”

  自“八项规定”以来,在各地纪委的“暗访竞赛”中,湖南省郴州市纪委也许最引人注目。去年3月,郴州市纪委拍摄了一组暗访视频,视频中,一名郴州市乡纪委官员抱着电脑狂奔,电脑里是黄色网站的浏览记录。参与拍摄的暗访组人员,在当地并不为人所知,这不仅是因为郴州市纪委会特意选拔年轻同时在当地关系网不复杂的人员,也因为在暗访组成员每次出发前,均会把原有手机关机,换上纪委临时统一下发的新电话卡,和纪委保持单向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如此严密的选拔,并非郴州首创。

  2005年,《南方周末》曾报道在江苏省赣榆县,出现了纪委招聘监督员、利用针孔摄像机偷拍官员的故事。当时的赣榆县纪委常委曾表示,工作开展于2003年,花了2万余元购买摄像机和针孔摄像头,并面向全社会征集了100多名行政效能信息监督员。监督员身份如卧底般高度机密,只有纪检系统三人知道,纪检系统通过这群由农村党员、教师、工人和外来客商组织而成的监督队伍,对赣榆县近百家单位进行了暗访。

  2009年,《新京报》报道了发生在江苏泗洪县的类似事件。借2008年中央提出“加强社会监督”之风,时任泗洪县党风室副主任从以上访、维权人员为主的群众中,选拔了68名身份保密、只同纪委两位负责人单线联系的特别监督员。但与4年前的兄弟县不同,泗洪这次回避了跟踪、利用针孔设备偷拍等手段。据报道,这些被称为“便衣”的特别监督员,在5个月时间内帮助纪委的廉政账户增加了40万元。

  但无论是是赣榆还是泗洪,也并非纪委暗访行动的创始者。赣榆县纪委常委,在当年的报道中曾表示,是黑龙江省的做法给了他们启示,而在此前一年的媒体报道中,深圳龙岗区也早已成立了一个整顿机关作风办公室,采用了暗访摄录的方式,对机关的不良作风进行整治。问题是,这些先行者的方法创意来自何处?

  “《焦点访谈》”。无论是龙岗区还是赣榆县都明白无误地提到这档央视的金牌新闻节目。赣榆县的纪委常委说得更直接:“这不是我们的首创,黑龙江省早就这样做了,他们的领导还把片子拿到中央电视台去播放呢,我们只是模仿而已。”

  并不只是一个模仿者,也许他们还是一个接“枪”者。据学者统计1994年至2002年数据,《焦点访谈》全年的舆论监督内容比例从1998年最高的50%,辗转下跌到2002年的17%。当8点档的观众开始感慨《焦点访谈》犀利不再时,地方纪委及时拾起了《焦点访谈》的调查手段。这套技术手段,在十年后的今天,依旧在发挥效用。2013年4月11日,上面提到的郴州市纪委拍摄的暗访视频中的一组镜头,甚至出现在了当日的《焦点访谈》中。 本刊特约记者赵家鹏(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付鹏

关键词:纪委 暗访 监督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