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秀·风采秀·风采

中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2014年02月16日 17:06 | 作者:辛闻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给每个角色以鲜活的生命

  问:您演绎过很多出彩的人物角色,怎样看待每位人物角色?最喜欢哪位?最具挑战性的是哪位?

  答:一位真正优秀的艺术家,一定是在避免演绎重复角色;每一个角色都有它鲜活的生命,也有它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比如《契丹英后》中的萧燕燕,她不仅是一国之君,还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女人;既有对国家的责任,又具有儿女情长。《杨门女将》中的百岁老人佘太君,百岁挂帅完全属于艺术上的一种夸张与传奇,但是那种豪迈的、英雄主义的精神在这位老人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花枪》中的姜桂芝,一生经历种种苦难,但依然乐观豁达。还有我近期拍的《慈禧与德龄》,大家对慈禧已经形成一种脸谱化的评判,我们这部戏恰恰把这个人物立体化、人性化了:我们从一个女人的视角来诠释她,用家事来诠释国事。以上这些角色我都特别喜欢,人物形象各自都不一样。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够在艺术创作道路上塑造这些不同的人物形象。

  问:有人称您是“跨越了传统老旦的表演和唱腔形式,创新出一种介于老旦和青衣之间的新派老旦”,也有人说您是“千面老旦”,您怎样理解老旦这一行当?经历了哪些发展历程,有哪些印象或感受特别深刻的事情?

  答:其实老旦这个行当,在传统行当中是个偏行。它的剧目非常少,同时在戏中多是配演,主演的不多。我的老师、著名表演艺术家李金泉先生,是一位革新家。在我跟他学戏的过程中,他经常对我说,“我们老旦的戏路很窄,我一定给你打好坚实的基础,但我希望你能根据自身条件去创造出一条新路,来丰富我们老旦的表演形式。”正是有了李金泉先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给我灌输的理念和后来我自身在艺术创造道路上的追求,才有了《契丹英后》中的萧燕燕、《八女投江》中的安德顺、《慈禧与德龄》中的慈禧等这些新人物形象的出现。对于我来讲,李金泉先生提升我艺术素养的过程,更是在扩大老旦行当的艺术表演,为后来者在老旦行当的扩展和发展中提供了很多经验。

  在每次进行艺术创作之前,我都会经历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这个酝酿过程,非常艰难和痛苦。包括拍摄戏曲电视剧、数字电影,我都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去思考我要把这部戏拍成什么样式,因为我不能把这些经典戏曲给糟蹋了,拍摄出来让观众觉得根本就不行,还不如看舞台现场。其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拍摄《契丹英后》时,我参与了整部电视剧的前期创作和后期制作,对一个演员来讲,我学到了很多。还有《对花枪》108句唱段的拍摄,我们最终想出用长镜头的形式,一口气把这23分8秒的唱段很好地用镜头连贯性地记录下来,这是以往电影中所没有的。通过这几部戏的拍摄,我觉得我对每部戏的判断是正确的;每部戏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去拍,这是非常重要的。

  问:您是首位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的京剧演员,也是首位在国外获奖的京剧演员,还是首位入围电视飞天奖的戏曲演员,创造了很多戏曲演员之“首”,您怎样看待这些成就?

  答:我觉得,戏曲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包括它的创作过程、演绎过程和完成过程。我的同行益友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进行探索,做着各种贡献。对于我个人来讲,我更有一种对老旦行当的忧患意识,因为我没有很多“老本”可吃,这就迫使我必须不断地去创新,不断地去往前开拓。尤其重要的是,我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好老师,特别是李金泉先生。李金泉先生不仅在教学上不拘一格,同时还非常具有胸怀,才有了我跟其他老师学戏的经历。戏曲界有时会有一些门户之见,但李金泉先生完全没有,记得我在学《红灯记》的时候,他亲自带我去高玉倩老师家学戏,这是一般老师做不到的。这些老师们在舞台上积累的毕生经验,对我真的可谓是“倾囊相赠”,我觉得我不能辜负了他们对我的真诚与期待。他们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让我觉得我没有理由去懈怠,而是应该在我的艺术实践中将这门传统艺术不断去发扬光大。

  探索传统艺术的创新手段

  问:近年来一直在提倡复兴国粹,截至目前,京剧艺术发展情状如何?您在博客中曾写道,“21世纪的戏曲演员不能停留在只会唱几出戏,而对新的事物一概不问”。您认为21世纪的戏曲演员应如何使传统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创新?

  答:我们一直在努力着,同时也都在坚守着。京剧发展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在每个时代都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这些优秀的艺术家又创造出了一批适合当时观众审美艺术情趣的作品,这样,京剧艺术才源源不断地流传下来。

  作为21世纪的京剧演员,我们承载着传播中国戏曲文化的责任,同时也在艺术道路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新媒体盛行、各种不同的门类艺术不断涌现出来的今天,我们更具挑战性,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开拓思路,做出一些创新,做出一些新尝试。比如说拍《对花枪》:在2002年我参与拍摄了6集京剧电视剧《契丹英后》,这部作品在央视八套播出以后,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使他们开始对京剧逐渐产生兴趣;接下来在2005年,我们把《杨门女将》也拍摄成舞台艺术片,又得到了一些新收获;正因为有了前两部戏曲拍摄经验的积累,所以才有了2008年我国第一部戏曲数字电影《对花枪》。而接下来,我也在酝酿计划将《慈禧与德龄》拍成一部影视作品。

  问:刚才您提到,一直在探索京剧这一传统艺术与现代的一些传媒手段、元素相结合,两者结合中应该保持怎样的“度”?

  答:这非常重要,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两者要实现有机的结合,必须要找到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这取决于我们对艺术的鉴赏力以及我们的艺术追求,我们创作者本身要很清楚。我要做的是,把舞台艺术最精华的东西,通过镜头更精准的、更美好的传送给观众,使观众能够更近距离、更细腻、更有深度地观赏到演员的表演。以后我会在这方面进行一个专业而系统的梳理,特别是结合我一些比较成功的戏曲影视作品。传统艺术与新媒体结合,使京剧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青春,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探讨;已经到了网络时代,我们不能只是闭门造车。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艺术 传统 京剧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