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集·言论集·言论

把对国家民族的理解放大到银幕上

2014年05月20日 10:57 | 作者:朱婷 |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永不放弃的使命

  46岁那年,王兴东被推荐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感觉自己“平台高了,视野宽了,故事多了,使命强了。”

  王兴东参加了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丰富的政协文史资料成为他创作的资源。第一届人民政协的召开成为他创作的素材。

  “你知道我们的国旗是怎么诞生的?由谁设计的?我有幸采访了雷洁琼老人,了解到第一届人民政协经过充分的民主讨论,投票选定了由上海市小职员曾联松设计的国旗。”由这个故事,王兴东创作了电影《共和国之旗》。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怎么诞生的?为寻找那段历史的画面感,王兴东特意到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边区根据地展览馆参观,还钻进了当年毛泽东躲避敌机的后山防空洞里,到西柏坡、南京“总统府”、宋庆龄故居等地实地考察。查阅大量的史料和深入细致的走访,让当年那个历史关键节点的画面在王兴东头脑中越来越清晰,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邀请民主党派领袖共商建国大业的银幕故事核心形成了。他通过全国政协文史委员会向全国政协办公厅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很快,这个想法得到了全国政协领导的大力支持。在人民政协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建国大业》和广大观众见面了,以生动的光与影的语言,再现了新中国的诞生,以艺术的方式,向社会介绍了人民政协的历史功勋。

  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王兴东又接到了一个来自全国政协的任务:创作孙中山与《辛亥革命》的电影。那是一次愉快的创作经历。“当时得到很多辛亥革命志士后裔、政协委员们的支持,大家纷纷给我提供资料”。追随历史足迹,王兴东去广州、福州、武汉、上海参观了辛亥革命旧址,在孙中山家乡和上海故居,他搜集到大量资料,看到很多实物细节。当“血染黄花岗、武昌城首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制”,一个个历史故事,在王兴东笔下一一呈现,他传递着一个梦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和见证人,王兴东目睹着国家的强大和崛起。而这一切,让他不能不关注一位老人———邓小平。王兴东去江西南昌参观邓小平“文革”期间谪居处和参加劳动改造时所在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造厂。当年曾同小平同志夫妇一同劳动的女工程红杏,说起当年小平同志在车间做钳工,67岁的老人坚持半天劳动,每天洗冷水澡,从不间歇在院里散步思考,三年零四个月踩出一条长长的小道。一代伟人的坚定信念,忍辱负重的精神,对国家前途的思考和改革的雄心,让王兴东深受感动,催促他提起笔,创作了剧本《父亲邓小平》。

  剧本是一剧之本,人物是本中之本。从时代伟人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到蒋筑英、雷锋、乔安山、孔繁森、牛玉儒、法官妈妈尚秀云、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再到第一个参加奥运的刘长春、奥运首金许海峰、共产党民主法制奠基人之一雷经天,王兴东把心中热爱的时代人物,塑造成一个个经典银幕形象。

  作为四届老委员,王兴东说,“银幕播种了我少年的梦想,银幕成就了我的职业,银幕又成为我作为政协委员,通过宣传时代人物,表达民主团结两大主题的社会窗口。”把对国家、民族的理解放大到银幕上,为国家写史,为民族塑像,为人民立传。王兴东说,这是他永不放弃的使命。

编辑:罗韦

1 2

关键词:王兴东 银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