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教改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 让每个孩子都精彩

2014年07月17日 15:01 | 作者:张惠娟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春天”

 

C2014-07-16zx901_P_1_446_484_1325_1109

  ①沙龙现场委员们为孩子们的灿烂童颜、稚嫩童音所感染。  

 

C2014-07-16zx901_P_1_409_1158_723_1577

    ②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刘月宁:“我要为孩子们的美育做点事。”   

 

C2014-07-16zx901_P_1_763_1158_1072_1577

  ③当兵四十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北京306医院副院长牛忠英来学校时特意穿了整齐的军装。发言前特意来了一个庄严的敬礼,她说,来到校园,想到童年,满是幸福和感动。身为军医的她,呼吁加强国防教育,同时希望学校里能关注医学知识的普及。

 

  “今天,我参观了垂杨柳中心小学的校园,看到了墙上孩子们的涂鸦,听了他们的成长故事。这一听一看,让我感觉到基础教育界有一股新鲜的血液正在涌动。”

  “走进校园后我才真切地发现,教育改革正在默默地进行中。这让我们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的春天正在向我们走来。”

  ……

  7月9日,参加本刊教育之春沙龙“感受发展-走近地方-走进校园系列”的各界委员、专家等20余人,在深入参观了垂杨柳中心小学之后发出如此感叹。他们发现: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静悄悄地发生着他们之前并不曾了解的改变。

  (一)学校是一个“生命场”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会议现场,一首由大人和孩子配合默契的电子琴、黑管二重唱《童年》赢得现场阵阵掌声。表演者是一对父子,尽管他们的水平达不到专业级别,但父亲的陪伴和鼓励,让孩子自信地登上属于他的“梦想小舞台”,享受到音乐所带来的美感。其实,在垂杨柳中心小学,这样的亲子活动还有很多。早在2007年,该校就开展了“亲子共成长”系列活动:亲子锻炼十分钟、亲子劳动十分钟,亲子阅读十分钟等。学校鼓励家长参与到教育中来,陪伴孩子共同成长。今年六一儿童节,学校搭建了9个梦想小舞台,为孩子和家长共同登台表演提供机会,这其中有母女、有父女,也有祖孙。

  “六年级的大哥哥,今天你们就要毕业了,谢谢你们的帮助。今后我也要向你们学习,担当起照顾低年级小弟弟小妹妹的责任。”从该校展示的今年六年级毕业典礼小片段上我们看到,三年级的小朋友正在给带领他们成长的六年级哥哥送行。垂杨柳中心小学在安排班级时,蓄意把一四年级放在一个楼层,二五年级放在一个楼层,三六年级放在一个楼层,通过“大手拉小手”,打造“跨年级成长共同体”,让大孩子在担当中培养责任意识。

  两名同学在校园中见到垃圾,便自觉地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保洁阿姨看到孩子们的行为,奖励了他们“阳光成长币”。会上,一则由学生和学校清洁工参与的情景表演剧则让我们看到了孩子们自发组成的“友谊联盟攒币记”的故事。联盟中的孩子们养成了互相约束、提醒,互相支持、勉励的好习惯,得到了共同成长。而只要看到学生成长中的好行为、小进步,校长、老师乃至清洁工都会奖励学生“阳光成长币”。

  会上,一个个节目小片段,将垂杨柳中心小学校园内的生活学习片段真实呈现。我们看到学校在“全员育人、共同成长”的理念支持下,家校、师生联手打造了一个个不同的“生命成长共同体”。

  “孩子是教育的中心,是发展的主体,是联系学校与家庭、社会的桥梁,我们要用‘全员育人’的思想,打造教育利益共同体。”在垂杨柳中心小学校长钟亚利看来,“生命成长共同体”是学生、教师、家长彼此关联的一个有机生命组织。“共同体与其说是一种模式,不如说是一种共同成长的氛围。”钟亚利说,有了“生命成长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共同成长为目标,不断努力,共同发展,学校也就成了让每个生命都精彩的“生命场”。

  “作为学校教育工作者,教育好每个孩子,不仅是对家庭和社会的尽责,更是在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尽力,是在积极构筑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钟亚利的朴素心愿道出基础教育人的使命感。

  (二)教改是场“静悄悄的革命”

  “我们到底要把我们的子孙培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学校生态文化圈才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北京市朝阳区教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朝阳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王世元抛出的几个问题,引发与会嘉宾的思考。

  “在这里我看到了榜样,看到了希望。”76岁的陈铎先生特意带曾在三尺讲台耕耘了34年的夫人一起走进校园。白发苍苍的他们,为看到这样的教育探索而欣慰。同时,针对某些社会现象,他建议,教育还是要教会孩子分辨社会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会议现场的亲子才艺表演,让来自艺术教育系统的刘月宁委员心生感慨。她深有感触地说,艺术教育的终极理念不是为了孩子的升学、考级,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感受美,萌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她还从专业的角度为学校艺术教育的持久开展提出建议,“我愿意帮助你们开发课程,使美育常态化。”

  “教育绝对不是说出来,而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张景斌为在这里看到一个个生命阳光灿烂的教育成长状态而欣喜。她说,“这里的每一分子在成长过程中都是积极、热情、向上的:孩子们拥有灿烂的笑脸,老师们对教育有着发自内心的情感。”校园里这种饱满的生命状态也让来自国家开放大学的刘惊铎极为赞赏。他建议学校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将此模式做一个“钻探”,在育人探索上“深打一口井”,进而向全国范围推广。

  “目前的教育是有很多问题,但是只有我们走进学校后才真切地发现,教育的改革正在默默地进行中,而且初见端倪,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春天。”来自医疗系统的全国政协委员牛忠英如此表达自己走近校园后的感受。

  “春天在哪里?在校长的目光中。校长关注的不是分数和名次,而是学生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精彩;春天在哪里?在老师的目光中。老师不是整天挑学生的毛病,而是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赞扬;春天在哪里?在孩子的笑脸中,孩子面对的不是整天绷着脸的老师,孩子惦记的不是作业而是自己的成长;春天在哪里?在学校的团队中。师生、家校共同体,为孩子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卢勤激扬的一番话,描绘出她在这所小学所观察到的“教育的春天”。

  “现在社会很浮躁,但是学校不能浮躁,老师不能浮躁,学生也不能浮躁。”多次参与沙龙的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张武军在认真听取了委员们的发言后,做出如此回应。在他看来,垂杨柳中心小学师生们的探索,诠释了教育的本真:教育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要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

编辑:牟宗娜

关键词: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