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重经轻文”的交流模式不利于台湾青年人国族认同,两岸专家认为———

签文化合作协议两岸不能再等

2014年07月19日 12:17 | 作者:高杨 孙权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最近有关两岸青少年夏令营开营的新闻不断。在交流中认识两岸,在认识中加强认同和融合,已经成为两岸青年参与这一形式活动的深切感受。但是,两岸学者表示,对于两岸来说,十几亿同胞的交流和认同光靠每个暑寒假寥寥几场活动来达到融合还远远不够,需要一种机制来促进,而两岸文化交流协议的迟迟得不到签署,则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最大障碍。

  ■“只经不文”交流模式应该有所突破

  只要一谈到两岸交流,大家更多关注的是两岸又签订了哪些经济协议,两岸贸易额是多少等等。然而,对两岸又进行了哪些文化合作、文化交流取得了哪些重大突破等等,两岸双方有关部门都缺少梳理或检讨。

  应该说两岸近年加强不断深化的经济合作,对两岸关系的促进作用已经十分明显,并将对深化两岸“由经入政”提供很多必要的条件。然而,由于岛内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发生的政治变革,尤其是李登辉时期以来在政治领域和教育文化方面推行的“民主化”和“去中国化”,经过20年的发展和发酵,如今已经影响到岛内各个年龄段的民众对政治观感,和对他们的国家和民族认同(以下简称“国族认同”)产生重大改变,而这样的变化无论对于未来两岸关系的政治谈判,还是经济交往都将或已经产生一些负面作用。

  近期本报记者在和岛内多位政治人物、经济领袖、两岸问题专家的交流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两岸交流在新的形势下两岸双方有必要就“先经后政”交流模式进行更深探讨。他们很多人是曾经参与两岸交流模式的设计者或者是参与者,经历和见证了5年的两岸交流制度化后,尤其是两岸在短短5年时间里完成签订21项合作协议,目睹台湾民众从这些合作中获得了很多和平发展红利。

  然而,他们也同样发现,当经济交流不断加深,两岸关系进入“深水区”之后,两岸交流再往前行已经举步维艰。“一个重要问题是,我们这几年忽视了两岸文化交流。”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政治学所副所长陈先才表示。

  陈先才说,不可否认,日益加深的经济交流为两岸关系走向融合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即便经济合作再怎么活络,也未必能解决台湾岛内的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一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根据岛内多个组织和民调机构调查显示,民众乐见两岸经济合作,因为他们知道台湾需要大陆这样的市场,但日益加深的经济合作同时也让一些人感觉到恐慌,他们担心越是合作紧密,造成未来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越强,最后可能被大陆“经济统战”。

  陈先才认为,造成台湾民众上述顾虑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国族认同出现问题,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在李登辉“一边一国”和“去中国化”的教科书影响下,不认可自己是中国人,认为自己是台湾人,这一点在台湾年轻人中已经普遍,“这是一个新情况,也是很危险的。尤其是现在连台湾当局一些高级官员都不敢堂堂正正地说一声‘我是中国人’”。陈先才说,这里需要反思的是马英九当局上台后,没有尽快对李登辉和陈水扁时期“台独”教科书进行拨乱反正,还有一个是两岸交流出现“重经轻文”,太看重经济交流在两岸关系中、在未来统一中的作用,忽略文化交流作用,“事实上文化才是真正联结两岸同胞,促进两岸同胞对国族认同的根本。”

  ■文化联结才是国族认同根本

  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也认为,经济交流对两岸合作和国家终极统一固然是不可或缺的,但经济交流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张亚中表示,不可否认,经济合作对促进两岸关系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

  张亚中说,今年三月份出现的“反服贸”运动,尽管这个运动组织者口口声声说该运动主要是关注经济议题,但事实上,台湾民众都知道,这场运动的核心是以经济名义反大陆。从参加者和组织的背景看,他们大都是对国族认同有不同看法者。

  “他们中有相当部分的人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即便有的人认为自己属于中华民族,但也认为同为中华民族不一定就属于一个国家。”张亚中说,根据对台湾部分年轻族群的调查问卷,很多人在认同中华民族基础上提出不同国家的看法,他们说比如朝鲜和韩国,虽然都同属大韩民族,但是却分属不同国家,“造成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多方面的,既有台湾当局基于当初的反共宣传,还有‘台独’分子挑动族群斗争因素,但李登辉、陈水扁‘去中国化’教科书可能是最重要因素,而这个问题知道今天还没有得到彻底修正。”

  加上这几年,两岸交流太过于重视经济合作,却在文化合作上表现得太弱,尽管两岸各种交流团体天天都有,但我们还必须看到,很多团体的文化交流已经流于“走马灯”的形式,一些单位为交流而交流当然不会取得好成绩,难以深入台湾社会。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台联副会长杨毅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常讲两岸同文同种,但是由于两岸隔绝60年,两岸又是两种政治制度,两岸文化出现了一些差异,又各有特点,台湾在对传统文化上,有很多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大陆也有很多值得台湾同胞学习的,因此,深入的文化交流对拉进两岸民众的心,对促进国族认同远比经济融合更深入骨髓。还有,两岸有很多同属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但却并不能为两岸民众所欣赏所共同继承,比如两岸故宫珍宝,各有所长,但由于缺乏文化合作协议,至今两岸故宫合作也只能是零敲碎打,两岸民众还不能有更多机会共同欣赏,从中增强和凝聚民族自豪感。

  如何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增强国族认同,两岸专家均认为,两岸合作不能再“重经轻文”,两岸必须尽快签订文化合作协议。而在教育方面,共同编写中小学语文教科书,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比如文言文部分,中国历史方面的抗战史等等,两岸可采用一样的篇目,通过这些都对两岸学生在国家认同、价值认同发挥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等等。

 

编辑:曾珂

关键词:两岸文化合作协议 文化联结 国族认同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