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李汉秋:伦理道德是好传统

2014年10月09日 13:33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原标题:伦理道德是好传统——写在九九重阳节之际

  家庭是培育爱心和德性的全天候学校,受益的却不仅是家庭,而是全社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伦理道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优长。人伦关系,是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们的情感信念来处理的关系。重视伦理道德和人伦情感,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最近托名某大国某著名智囊公司者诬称:中国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道德观,势必导致自私、冷酷”。这是在有意抹黑中华文化。

  人之初,从家教始。亲子之互爱是不计功利的,是不计“支出”、“收入”的,与市场上的买卖交易是截然不同的。这种亲子间的天然关爱和无私慈孝精神,是其他人际关系所无法比拟的,这是人类爱心的最初种子,是起点和基石。教育就是从这里开始的,所以也是道德启蒙的起点和基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爱之心,博爱精神,都是这种爱心的推衍和升华。《孝经·天子》云:“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中华文化“立爱自亲始”但从来不停留于“亲亲”,而是要扩展为“仁民”、“泛爱众”,以至“爱物”。《礼记》说“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人早就把家这个基本关系扩大了。珍惜这种爱亲的情感体验,把它培育起来,推展开来,就会养成健康发达的爱心和德性。以此为根而繁衍的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应是天然而富人性的。情感是构成人性的基本元素之一,如果没有这种淑世情怀,而让单纯“以利相交”、以利益为取舍的处世原则主宰人世,那么,见利忘义的世风就难拂去。

  在精神文化层面,西方文化重宗教,中华文化重人伦道德。从孔子时代起,中华文化就从“神本”转向“人本”。中国是无“国教”,而有“国德”:没有国人普遍信仰的宗教,而有国人普遍崇尚的伦理道德。西方提到信仰,一般指宗教信仰,儒家提到道统,重在纲常伦理。最明显的物态表现如:西方的村镇设教堂,我国传统的村镇有祠堂。我们以伦理道德作精神家园,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在彼岸的天堂,而在此岸的天伦。天伦之乐,这是华人的“福”,华人的天堂。

  西方学者们早就对此有认证。17-18世纪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被称为“千古绝伦的大智者”,他说中国“有一个极其令人赞佩的道德”,“我们从前谁也不信世界上还有比我们伦理更美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的民族存在,现在从东方的中国,给我们以一大觉醒!”斯宾格勒把道德灵魂当做中国文化的基本象征符号。达尔文说:“相对于其他文明,中华文明更具有典范意义。”黑格尔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二战之前,欧洲学者曾经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为何中国文明能屹立至今,结论是“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

  家庭是培育爱心和德性的全天候学校,受益的却不仅是家庭,而是全社会,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如果说我们现在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的话,其原因不是人伦道德多了,恰恰是人伦道德削弱了。

  中华传统节日,是培育人伦道德的沃土,是人伦教化的好载体。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这话不是虚的,是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涵的,中华节日就是内涵之一。我曾多次呼吁将九九重阳节作为中华父亲节,彰显中华节日的深厚人伦内涵,可以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

  (作者为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宣传部原部长,著名学者)

 

 

编辑:付鹏

关键词:李汉秋 伦理道德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