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建议 建议

委员:建好地方高校政府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2014年10月15日 08:30 | 来源:人民政协网-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 

  全国政协委员郝际平:建好地方高校,政府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

  政府权力下放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中央政府应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承担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责任的战略,关注地方高校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比如,中央政府应该协调地方高校招生,避免地方高校在当地招生数量过大,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就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才的流动。

  为了科学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从整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地方高校的健康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加大中央政府对地方高校的教育经费投入。由于在我国目前的现实条件下,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因此,在兼顾政府重点支持的群体外,首要的是加大中央财政对地方高校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利益补偿和发展导向作用。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地方高等教育发展促进了高素质人力资源的形成和进一步流动,地方高等教育并非完全区域性公共产品,其投入也不能仅限于当地政府,中央政府有责任承担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成本。中央政府应向地方高等教育提供和部属院校相同的生均拨款,保证每位高校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条件。其次,国家应以立法的形式保障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经费投入,确保地方高校的稳步发展。第三,加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遏制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均衡。

  适度控制地方高校办学规模。地方高校应在充分、合理地运用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主动适应高等教育扩招的形势,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理智地扩大在校生规模,实现教育的规模经济,防止规模不经济现象的产生。目前,我国工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不平衡,既有自动化程度很高的科技企业,同时还有一定比例技术含量低、装备水平一般的工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除了需要一大批高层次、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型人才外,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需求量所占的比重相当大。地方高校要适应这种需求,就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专业性、技术性、职业性人才为主体。在科研方面,地方高校不应把基础理论研究作为自己主攻方向,而是积极主动地开展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推动技术创新、拓展科学技术的应用面。在为社会服务上,地方高校主要是以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重点。

  培育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和办学特色。大学特色是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具有独特性、优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个性特征,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优势所在,命脉所系。地方高校应准确定位,重点发展优势的学科,同时以优势学科为龙头,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样使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扎实。与同类院校相比,就业率高,具有发展潜力,得到社会广泛认可。此外,借助特色学科开展专业理论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与科学技术前沿,解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技问题,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切实解决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科技问题,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带动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政府不再是高等教育产品的唯一提供者和大学的管理者,对大学的管理模式也开始由“政府控制模式”向“政府监督模式”转型。在管理地方高校的过程中,应进一步转换政府职能,为政府对高等教育介入的程度划定一个边界,使政府权力既不“缺位”,也不“越位”。首先,应明确廓清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管理职责和权力。中央政府应在政策法规、财政投入立法、质量保障等方面为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应尽量避免出台扩大高校之间差距的政策。其次,在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中央在招生计划指标等方面可以给予地方更大的空间,而对于比较落后的地方,中央应在物质资源或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给予地方更大的支持力度和灵活政策。

  再者,政府权力下放的同时并不意味着放弃自己应该承担的义务,中央政府应该在更大范围、更深层面承担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责任的战略,关注地方高校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比如,中央政府应该协调地方高校招生,避免地方高校在当地招生数量过大,长此以往既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就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才的流动。”

 

编辑:付鹏

关键词:全国政协委员 委员 建言献策 中西部高校发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