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历史的天空 ———金冲及先生谈史学研究

2014年10月21日 09:02 | 作者:谢颖 | 来源: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
分享到: 

u=1831269753,2300752732&fm=23&gp=0

 

  ■人物简介:

  金冲及先生1930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2年起任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总编辑,1984年起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常务副主任、研究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1998-2004年任中国史学会会长,2009年被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专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等,与胡绳武合著《辛亥革命史稿》,主编《毛泽东传》、《周恩来传》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

  ■编者的话: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了以史为鉴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重要性。以史为鉴的前提是要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有对“史”的正知正见。本刊近日走访了著名历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请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治史经历,谈谈心得体会。84岁的金先生研究中国近代史早已著作等身,但仍在学术天地里乐此不疲地忙碌着。今年以来,他相继为《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南京大学学报》撰写长篇论文;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他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力作《作为总设计师的邓小平》。本文中,金冲及先生主要畅谈了史学研究的“三种关系”。

  学与思:身临其境

  学术周刊:金先生您好!您从事近代史研究已经有60多年,您为什么会选择史学?

  金冲及:今天的一切都是从昨天发展而来,今天我们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时首先需要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的原因,这些是历史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我1947年进入复旦大学史地系学习,之后就开始从事史学工作,一直到现在,因为我喜欢历史。我小学时阅读了商务印书馆的历史小丛书,非常有吸引力,我对历史很好奇。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有一次在讲科学发展时,提到了两个动力,第一是社会的需要,这一点我们都非常清楚,也能够想到。他又说,第二是人的好奇心,这是很多人没想到的。好奇心就是想把事情弄清楚,激励人们去思考和探索。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谁都能看到,但牛顿就有好奇心,好奇苹果为什么是往地上掉而不是飞天上去,这个好奇心最终结果是力学研究的巨大成果。我想学术研究工作是离不开好奇心的,弄清楚一个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再往下就是可以从中悟出一些更大的道理,对社会对人生都有指导意义。

  学术周刊:历史研究离不开史料文献,您说过您做研究时,80%的时间用来读资料,20%的时间用来写作,为什么这么做?

  金冲及:历史研究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充分考虑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不能想当然,这里面有个学与思的问题。《论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做学问的根本。所谓“学”,从史学研究来说首先要读大量的史料。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我们不可能再回到历史发生的现场。我还算是有一些“有利条件”,我今年84岁,很多近现代的历史我经历过,有亲身感受,但再往前也不行了,经历过的知道也有限,从哪里了解呢?只有读史料。举个例子来说,要评论一个人,你首先要了解这个人方方面面的情况:家庭背景、文化背景、不同时期的经历表现等等,如果要能深交更需要这样。你了解透彻了,讲起这个人来,三言两语就可以说在点子上。相反,如果对这个人只有粗枝大叶的了解,甚至是道听途说,尽管讲起来仿佛头头是道,熟悉这个对象的人一听,就会打个问号——他是这么回事么?历史研究也是如此,要写好一段历史,最理想的状态是似乎“身临其境”,要花大气力钻研史料,了解方方面面的因素,认清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尽量做到非常熟悉。如果走捷径,东抄西抄,用所谓的最新方法分析,得出标新立异的理论,在行家看来,同样会问:是这么回事么?

  学术研究总是要回答和解决问题,所以仅有“学”不够,还要“思”。学和思并不是按顺序排列、不同的两个阶段。有的人看资料的时候不思考,只顾着做记录、做卡片,看完了再对着记录思考,这怎么行?学与思是同时进行的(但有个前提,就是已经具备相当的知识积累,这种积累,还得从ABC做起,从入门做起),先对问题的答案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假设,接着在读史料过程中可能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越认识越丰富,衍生出很多点;一种是最初的基本看法可以,但需要局部修正或补充;还有一种是看到最后,发现更重要的因素,推翻了之前的设想。所以学与思是同时进行、相互影响的,设想决不能成为成见。这样归结起来,关于80%与20%的时间分配原因就很清楚了,用大量的时间学习和思考史料,用事实说话,分析方方面面的因素,看完后基本上已心里有数,就可以开始写了,写出的稿件反复修改后定稿。

  学术周刊:具体是怎么研究资料的?能否结合实例解读一下?

  金冲及:我写《辛亥革命史稿》第三卷时,遇到很大的困难。第三卷讲的是1911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四川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的资料非常多,还有大量研究著作。我首先要读别人写的保路运动史,汲取已有的研究成果,读完后就会想,还有哪些问题自己仍没有弄清楚?当时脑子里有这么几个问题:第一,保路运动起源于清朝宣布“铁

  路国有”的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朝统治在1911年已经摇摇欲坠,强行将铁路收回肯定会引起人们的强烈反应,为什么清廷在此时还会做这样激起众怒的事呢?第二,保路运动最先在湖南湖北兴起,四川行动稍晚,并且初期很温和,但结果却发展得最为激烈,成为大革命的导火线,这是什么原因?第三,从当时的记载看,保路运动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阶段的原因和关键点在哪里?第四,保路运动前三个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是立宪派,而第四个阶段则是同盟会主导,这个变化是怎么形成的?这四个问题不是凭空形成,是经过认真地学与思得出来的。已经有那么多关于保路运动的著作,我要写的话,还能写什么?有了这四个问题,我觉得可以下笔了。

编辑:罗韦

1 2 3

关键词:研究 史学 金冲及

更多

更多